主页
关于我们
期刊
文章
联系我们
【彩墨春秋】恭贺母亲孙梓琴九十七寿辰!
【广告免费】
【教育第一】袁德坤 高级咨询顾问
近期杂志
《大健康》自然生态生命科学体验俱乐部/德誉堂,御膳堂,同仁堂,八旗参
《沉砂》李前玉的故事
《华尔街时报》
《彩墨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女画家孙梓琴的故事
《彩墨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女画家孙梓琴的故事
《彩墨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女画家孙梓琴的故事
纵论中国文化中烹调文化与食雕的意义
【大健康】10/11美国疫情及新闻简报
By
Li, Hua
|
13
10 月, 21
|
(10-11-202
《数字货币及其展望》【每日财经】10/10纽约~上海 中国网络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吉人自有天相》【彩墨春秋】纽约~上海 中国网络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你是善人,自有天助 哲言心语 6月15日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善良之人,不要做那恶人。即使没有天道轮回,恶人也会受到众人的谴责和痛恨。一生活在别人痛恨中的人,注定没有好下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从来不会偏袒谁,只会眷顾那些行善之人。很多人上香拜佛,祈求神灵庇佑。仁者无敌,善者无咎。我们想要求得财富健康,还有人生的幸福,不能向外求,最好的方法是向内求。 吉人自由吉相,善人自有天助。让自己成为吉人、善人,自然会得到上天的庇护。 释迦牟尼悟道佛后,很受人们尊敬,走在街上都会有很多人跟从。有一天,释迦牟尼在街上碰到一个愤怒的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对释迦牟尼有很深的敌意,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当他看到人们对释迦牟尼这么尊敬,更加愤恨,不禁心生毒计。 他和众生一样,跟在释迦牟尼身后。趁着释迦牟尼没有注意,他悄悄抓了一把沙子,向释迦牟尼的眼睛扔过去。 可是就在扔出去的瞬间,一阵风吹来,结果沙子都飘进了婆罗门眼中。他一时间疼痛不已,睁不开眼。他痛苦地在地上翻滚,众人都嘲笑他。 这时,释迦牟尼用平静而洪亮的声音说:“如果想要陷害或者玷污善良之人,最终不会落得好下场,伤人伤己。众生切记!” 婆罗门听了佛陀开示,终于幡然悔悟,遁入空门。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瞧不起老实本分的人,专门坑害那些善良之人。殊不知,善良之人,不与人争端,能量却是巨大的。伤害了善良的人,就是伤害了天理。不仅自己内心受煎熬,天理也一定会惩罚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的人不相信这个理,最终作恶到头,只会害了自己。 因果循环,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善良的人,不吃亏。 心善之人,不会伤天害理,品正之人,不会言而无信。或许有人会认为善良不值一提,但其实,善良是为自己积攒的福报,品正,是为自己开辟的后路。 古时,在浙江丽水,有一家世代烧陶的章家,曾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为人厚道老实,勤于钻研,烧造艺术比弟弟高明,上至皇帝下至显贵,都对哥哥的技艺赞不绝口。 弟弟因此嫉妒哥哥,为了破坏哥哥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等哥哥烧好窑打开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哥哥欲哭无泪,这时,他灵机一动,泡了一壶茶,将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就这样,瓷器充满各式各样唯美的线条。美丽的瓷器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哥窑”从此闻名天下。  做人,不要想着算计别人,人算不如天算,福祸上天自有安排。你若善良,天必佑之。 生活自有自己的因果循环,它不满足于任何人的私心贪欲。一直善良下去,只问自心,不问得失。 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你对人好,最终受益的都是自己。那是你修来的福气,也是世界给予你的奖励。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大吉大利,平安幸福,其实能够得偿所愿,重点在自己,在修身、修行,不在别人,也不在别处。 点个“在看”,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你是善人,自有天助。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希望美方这次可以展现诚意拿出行动 玉渊谭天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什么茶叶消炎?告诉你消炎杀菌最强的茶叶 茶人茶事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上海滩上“两匹马”》十里洋场上海滩(十)《老克拉》杂谈:熟悉人民广场一带的老上海,一定会注意到,成都路、重庆路、威海路这里,过去有很多带“马”字的弄堂,比如马吉里、马德里,还有一处著名的菜场“马立斯菜场”……为什么那么多地名都带一个“马”字呢?  带“马”字的地名   八十年代初的人民广场,远处的电信大楼还没有造完 马德里、马安里、马吉里、马乐里……这些弄堂的名字,可能只有老上海才知道了,因为其中很多地名,已经代表了一段消失的历史。 “马德里”和“新马德里”,是在1981年被全部拆除的,原址上建造起了24层的电信大楼——小辰光没有电话,更别提长途电话,每逢春节前夕,在电信大楼门口,站在冷风里厢排长队,给海外亲戚打电话的场景记忆犹新。  “马立斯新村”,由4层增高至7层,改称“重庆新村”(现在的重新小区);5座大型花园住宅拆除2座,建起了18层的振兴大楼和23层的振华大楼,其余归学校、剧团等单位使用——随之而来的,是“马立斯”三个字,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如今,大概只有重庆北路上的“八仙马立斯菜场”,还保持着这三个字。  过去,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一个“马”字?威海路、武胜路一带,过去是跑马场的马厩所在地,尤其是威海路的头上,现在那里的民宅风格,依然能找到马厩的痕迹。这些个“马”会不会和跑马厅有关? 其实,翻开上海滩开埠后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威海路、重庆路这一带的房产,都跟着一个家族姓“马”,这个家族就是英国人,亨利·马立斯。  网友拍到,在大沽路上一家自行车修理行,还用着“马立斯”的名字,一看就能估计是老上海开的。  马立斯家族  武胜路、大沽路、重庆北路、黄陂北路所围成的街坊及周围一带,在上海开埠前,是郊外农村地带。1862,今天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位置,辟建第三跑马场后,西方冒险家、《字林西报》专事报道跑马消息的跑马总会股东马立斯,醉心于跑马赌博,屡屡得手,以致暴发,继而勾结洋行买办、地痞流氓,向农民强行低价购买大量土地,建造了大批石库门里弄房屋和花园洋房,并都用“马”字命名,高价出租,牟取暴利。 马立斯置办地产之广,所造“马”字头房之多,获利之巨,使其成为沪上闻人,上海人称其置地造房的地区为,“马立斯”。因为地近第三跑马场和“八仙桥”、大世界,且有成批住房出租,这一带人口迅速增长,并形成了商业氛围,有“马立斯小菜场”、“杜六房”熟食店等。  亨利·马立斯,1850年出生在北爱尔兰。1867年,乘坐火轮、踏着万丈怒涛一路颠簸地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马立斯在汇丰银行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不久后,又去跑马总会公干,在多少次的奋力搏杀之后,终于功德圆满地,成为了跑马总会的董事和总董。 亨利·马立斯一生中最为成功的一件事,是娶了上海滩鼎鼎大名的《字林西报》老板的女儿为妻,他的人生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道。1881年,当《字林西报》老板决定引退,乘龙快婿的马立斯,便理所当然地摇身变作《字林西报》董事长,老丈人的大好江山,现在由女婿来控制经营,这个女婿不久前还一文不名。 到19世纪末,亨利·马立斯已经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于威海路、大沽路这一带的“马家”地盘上,造了一个占地四万平方米的花园别墅,别墅墙面全为精制青砖,他的五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第一个马立斯花园里与时光共同成长。  相比这个已经消失的“马立斯花园”,另一座花园更为知名,而且保留至今,这就是现在的瑞金宾馆内。建造这座花园别墅的是亨利·马立斯的儿子戈登·马立斯。1906年,在上海滩打拼而积劳成疾的亨利·马立斯,决定引退回国,临走前,他将“马家江山”交由儿子戈登·马立斯掌管,回到英国的他于1919年11月6日黯然去世。 戈登·马立斯,1883年4月出生于上海,幼年就读于西童公学。13岁那年起,在父亲亨利·马立斯的授意下,离开上海,在全世界作着漫游。23岁时,戈登·马立斯回到上海,成为马立斯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戈登·马立斯在上海继续地好勇斗狠,其中一个大手笔,便是将东至茂名南路、西至陕西南路、北至复兴中路、南至永嘉路的77212平方米地皮,租给了法国商人邵禄、斯比门等一干人,兴建了闻名上海滩的“逸园跑狗场”,就是现在的文化广场。  要让上海记住他,戈登·马立斯做了一件更大的事,就是为自己建造的行宫:马立斯花园。当年的它占地4.8万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为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800平方米。由三个独立相连的花园和四幢欧式别墅组成,这些别墅分别叫作卧茵楼、环楼、绮思楼,园内又遍布亭台、喷水池、葡萄架长廊,遍植名贵花卉、参天古树。  马立斯花园  法租界时期,出入马立斯花园的非富即贵,进去谈的都是要事,甚至国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始终是高墙耸立,门卫森严,墙头上拉着电网,大门几乎终日紧闭,偶尔有漂亮的轿车进出,只见大门“呼啦”一开,车子一过随即“咣当”一声,大门又迅即关上,花园别墅式的建筑群,于是又恢复了往日的冷寂。  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订婚仪式,就在马立斯花园的一幢别墅内,也就是今天的瑞金宾馆玫瑰厅举办。后来,当蒋介石大权在握时,宋美龄如愿当上中国“第一夫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蒋宋两人把马立斯花园当作自己在上海的寓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入上海各大租界,租界内许多英美人士都纷纷被关入集中营,马立斯家族亦厄运难逃,最终被赶出了自家的花园,遣返回国。当时,日本人在上海推行毒化政策,设立了一个名为慈善机构的“宏济善堂”宣扬所谓的“善堂卖土”,声称将以贩卖鸦片筹集的资金来救济居民,而实际上时为日本军方筹集军费。  侵华日军曾在上海贩毒筹饷老照片 很快,具体操办“宏济善堂”的任务,落到了日本人选定的大汉奸盛文颐身上,俗称“盛老三”,清末著名“红顶商人”盛宣怀的侄子。盛老三依仗日本人做后台,大发烟毒之财。而“宏济善堂”的大本营,正设在马立斯花园的一号楼,并一直延续到1944年。 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华东局、华东军区的首长及机关各部,先后到达马立斯花园,邓小平、陈毅、张鼎丞等,都入住在瑞金宾馆的一号楼。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也曾将瑞金宾馆一号楼作为其办公地点。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在上海期间,就下榻在瑞金宾馆三号楼。之后,这里长期作为代表中央政府礼遇,在上海的一个国宾馆。  一直到1979年,这座曾经的“马立斯花园”,才开始真正向普通老百姓掀开其神秘面纱。有意思的是,得益于其自身的建筑特色,加上在市中心罕见,且保存完好的英式花园草坪,这里屡屡成为上海和香港电影人的作品创作地——曾经在上海滩顶尖的“马立斯花园”,如此戏剧性的收场,恐怕是原来的主人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吧。 但这就是典型的上海近代历史的缩影:一对冒险家父子、一段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一个“大上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春眠不觉晓、天气晚来秋……上海气象的知识一图读懂! 上海发布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外滩1号到33号 阅读建筑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西康路上的“里弄工厂”》十里洋场上海滩(九) 《老克拉》杂谈:西康路 位于市区中部,跨普陀、静安两区。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宜昌路苏州河畔,长2811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筑,以渡口名命名小沙渡路(Ferry Road)。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以原西康省名改今名。  西康路南起南京西路 西康路与多条东西向道路交汇:南京西路、北京西路、新闸路、康定路、长寿路、澳门路等等……其中,西康路、余姚路及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就是号称沪上“弄堂小工厂”的同乐坊。 传统上,西康路沿路南部为住宅区,向北逐渐过渡为工厂区。南阳路口为静安体育馆,原为上海教会1948年建造的南阳路聚会所。新闸路口为静安区中心医院。 同乐坊 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现西康路)、新加坡路(现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即为如今同乐坊之所在,这里临近长寿路商圈、静安寺商圈、 南京西路CBD商务中心。同乐坊占地面积约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根据1947年的英制地图记载,当时的同乐坊内坐落着中国钢铁工厂、中国钢品厂、马宝山糖果饼干制造厂、增泰纺织染厂、三元橡皮印刷厂、兴业化学工厂、公用电机制造厂、友联建筑公司工场、新恒泰铁工厂、兴昌漆作、上海锡纸厂等弄堂小工厂。还有芷江大戏院、芷江电影院、西海商场、西海照相、西海体育馆、国术场、竞华中小学、台球室等文化体育场所,大宁电料行、张行记号、大明书店、恒裕酱园等小店铺,与石库门弄堂相伴同乐坊。  这其中,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可能就是孩童时的快乐记忆,当年马宝山生产的饼干曾给孩提时代带来多少期盼,甜甜咸咸的口味,还有碧绿香葱的点缀。少年的时光大多留在了当年的“工部局女子中学”和芷江大戏院里,如今戏院也是人去楼空,时间的长河掠过,留下了城市最珍贵的财富。 自1928年至今80多年的发展演变,同乐坊可谓是是上海变迁的最好见证。2005年,一场改造老工房的工程正式运作,同乐坊成为首批上海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在保持上海传统民族工业厂房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建成了一个兼备时尚娱乐和文化休闲产业的消费场所,别具风情的酒吧,精致典雅的餐厅,标新立异的概念零售店,艺术前卫的画廊,文艺实验的小剧场,构成了同乐坊在上海“文化地图”上的一个个城市风尚坐标。  改造后的同乐坊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大自鸣钟 老上海口里的“大自鸣钟”,东起陕西北路,西靠常德路,南近安远路,北达普陀路。它的名字和一座钟塔有关,这座钟塔原先就在长寿路西康路处。 1926年,当时的公共租界西区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道路中央,曾建起了一座钟塔,名叫“川村纪念碑”,它是在上海的的日本资本家,为纪念已故的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总经理川村利兵卫,而建造的一座“纪功碑”——其实,川村可不是什么“善人”,他大肆掠夺中国的原棉资源、压榨劳工血汗,而且老上海都晓得,当年日本纱厂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是最差的。  钟塔高14米,平面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叮咚”报时,人们因此称它为“大自鸣钟”。久而久之,大自鸣钟也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 解放以后,这座钟塔仍然竖在路中央,车辆来往严重影响视线,三天两头发生交通事故。为了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痕迹,同时改善长寿路、西康路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于1959年8月拆除了这座带有殖民文化的建筑。  不过,由于钟塔造得非常坚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当年又没有定向爆破,只能搭建脚手架,依靠人工一层一层往下拆。顶上的大钟四个人都抬不动,完全依靠人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大自鸣钟,拆了整整一年多。 自鸣钟是拆掉了,但对老上海来说,“大自鸣钟”就是一个商业圈的符号。 >>>> 拓展阅读:《两代人的“大自鸣钟”》 三和里 西康路902弄的三和里21-23号是1930年至1949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旧址。  西康路902弄三和里21-23号,中共领导的女工夜校旧址弄口 1929年底,面对社会劳资纠纷日增的局面,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拔专款支持,与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共同计划,在女工集中的地方设立一个完全由女青年会自办的劳工服务处作为女青年会劳工工作的示范点以便在全国推广。1930年上海女青年会在小沙渡路三和里租了两幢房子举办了沪西女工社,楼下是女工夜校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场所,楼上是劳工部干事和教师的宿舍。 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钟韶琴和白美丽(M.Bagwell)①一开始就迁入居住,1931年下半年夏秀兰和邓裕志也先后迁入,30年代后期劳工部干事耿丽淑(Talitha A. Gerlach)②和张淑义都曾在三和里住过。 ① 白美丽:美国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也在美国工会工作过。1929-1933年任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是最早迁入三和里女工夜校与女工共同生活学习的两名干事之一。 ② 耿丽淑:美国女青年会学生部干事。1926年来华,1928-1930年任济南女青年会总干事,1930-1933年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主任干事,1938-1947年任全国协会总务部主任干事和人事训练部主任干事。1952年再度返华,任英文刊物《中国建设》编辑部顾问,1995年去世于上海。 该校在上海众多的女工夜校中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中共在沪西地区开展女工运动的重要据点之一。 抗战战地服务团首批成员11人,9人是三和里女工夜校的学生,被誉为“战地上的一朵红花”。三和里女工夜校请社会知名人士陶行知、邹韬奋、郭沫若、罗叔章等来校讲述国内外形势。 西康路上的老建筑  南阳路聚会所,此处现为静安体育馆 南阳路西康路口的南阳路聚会所是上海地方教会(又名上海基督徒聚会处)于1948年建造的一个大型教会聚会场所,占地4.71亩,建筑面积2207平方米,至少可容纳3000人,其容量超过上海任何一座教堂,但至今仍被占作他用。倪柝声创办的著名的上海福音书房也设于此。  西康路140号花园住宅 西康路140号花园住宅系一幢英式乡村风格的别墅建筑。它位于西康路北京西路。该房屋共有上下三层,砖木结构双坡屋顶,南立面前部均设有外廊,二楼西侧则有外挑式带铁花栏杆的阳台。 宅前原为一片大面积花园,时至今日尚留有数株古树。走进南立面正门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拼花彩砖的外廊,廊前为双联式半圆形石阶。沿阶拾级而上是一道大厅的正门,门上气窗镶嵌着施釉彩色玻璃,颇有特色。整个大厅分东西两间,以巴洛克式的雕花木质门框相隔。  北京西路的建筑北立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宅的西侧入口处大门,门上所镶嵌的彩色玻璃图案较之南面的彩画更为精致,为建筑增色不少。整幢建筑的风格典雅、内饰精致、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该栋房屋原为私人住宅,建国后收归国有。现归属教育部门使用,被出租作为办公楼。  西康公园 西康路255号是西康公园。清光绪32年(1906)前,此地称夏家桥,土地为王姓所有,清光绪32年租给英商胜利银行,后几经转手,敌伪时期成为日本正金银行产业。抗战胜利后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建国后土地由市地政局接管,1951年辟建为西康公园,同年5月28日对外开放。  澳门小区 澳门路660弄原为由日资内外棉株式会社财团为日侨管理人员建造的花园里弄,建于民国9年(1920)。在西康路、陕西北路之间,澳门路以北,是上海最早的住宅小区之一,目前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之前“看懂上海”在《澳门路的风云史》一文中也有写过。 >>>> 拓展阅读:《澳门路的风云史》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访南京西路1081弄(作者:无为之人)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上海:老字號酒菜館(1) 唐超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西康路上的“里弄工厂”》 西康路 位于市区中部,跨普陀、静安两区。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宜昌路苏州河畔,长2811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筑,以渡口名命名小沙渡路(Ferry Road)。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以原西康省名改今名。  西康路南起南京西路 西康路与多条东西向道路交汇:南京西路、北京西路、新闸路、康定路、长寿路、澳门路等等……其中,西康路、余姚路及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就是号称沪上“弄堂小工厂”的同乐坊。 传统上,西康路沿路南部为住宅区,向北逐渐过渡为工厂区。南阳路口为静安体育馆,原为上海教会1948年建造的南阳路聚会所。新闸路口为静安区中心医院。 同乐坊 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现西康路)、新加坡路(现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即为如今同乐坊之所在,这里临近长寿路商圈、静安寺商圈、 南京西路CBD商务中心。同乐坊占地面积约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根据1947年的英制地图记载,当时的同乐坊内坐落着中国钢铁工厂、中国钢品厂、马宝山糖果饼干制造厂、增泰纺织染厂、三元橡皮印刷厂、兴业化学工厂、公用电机制造厂、友联建筑公司工场、新恒泰铁工厂、兴昌漆作、上海锡纸厂等弄堂小工厂。还有芷江大戏院、芷江电影院、西海商场、西海照相、西海体育馆、国术场、竞华中小学、台球室等文化体育场所,大宁电料行、张行记号、大明书店、恒裕酱园等小店铺,与石库门弄堂相伴同乐坊。  这其中,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可能就是孩童时的快乐记忆,当年马宝山生产的饼干曾给孩提时代带来多少期盼,甜甜咸咸的口味,还有碧绿香葱的点缀。少年的时光大多留在了当年的“工部局女子中学”和芷江大戏院里,如今戏院也是人去楼空,时间的长河掠过,留下了城市最珍贵的财富。 自1928年至今80多年的发展演变,同乐坊可谓是是上海变迁的最好见证。2005年,一场改造老工房的工程正式运作,同乐坊成为首批上海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在保持上海传统民族工业厂房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建成了一个兼备时尚娱乐和文化休闲产业的消费场所,别具风情的酒吧,精致典雅的餐厅,标新立异的概念零售店,艺术前卫的画廊,文艺实验的小剧场,构成了同乐坊在上海“文化地图”上的一个个城市风尚坐标。  改造后的同乐坊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大自鸣钟 老上海口里的“大自鸣钟”,东起陕西北路,西靠常德路,南近安远路,北达普陀路。它的名字和一座钟塔有关,这座钟塔原先就在长寿路西康路处。 1926年,当时的公共租界西区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道路中央,曾建起了一座钟塔,名叫“川村纪念碑”,它是在上海的的日本资本家,为纪念已故的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总经理川村利兵卫,而建造的一座“纪功碑”——其实,川村可不是什么“善人”,他大肆掠夺中国的原棉资源、压榨劳工血汗,而且老上海都晓得,当年日本纱厂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是最差的。  钟塔高14米,平面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叮咚”报时,人们因此称它为“大自鸣钟”。久而久之,大自鸣钟也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 解放以后,这座钟塔仍然竖在路中央,车辆来往严重影响视线,三天两头发生交通事故。为了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痕迹,同时改善长寿路、西康路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于1959年8月拆除了这座带有殖民文化的建筑。  不过,由于钟塔造得非常坚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当年又没有定向爆破,只能搭建脚手架,依靠人工一层一层往下拆。顶上的大钟四个人都抬不动,完全依靠人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大自鸣钟,拆了整整一年多。 自鸣钟是拆掉了,但对老上海来说,“大自鸣钟”就是一个商业圈的符号。 >>>> 拓展阅读:《两代人的“大自鸣钟”》 三和里 西康路902弄的三和里21-23号是1930年至1949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旧址。  西康路902弄三和里21-23号,中共领导的女工夜校旧址弄口 1929年底,面对社会劳资纠纷日增的局面,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拔专款支持,与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共同计划,在女工集中的地方设立一个完全由女青年会自办的劳工服务处作为女青年会劳工工作的示范点以便在全国推广。1930年上海女青年会在小沙渡路三和里租了两幢房子举办了沪西女工社,楼下是女工夜校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场所,楼上是劳工部干事和教师的宿舍。 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钟韶琴和白美丽(M.Bagwell)①一开始就迁入居住,1931年下半年夏秀兰和邓裕志也先后迁入,30年代后期劳工部干事耿丽淑(Talitha A. Gerlach)②和张淑义都曾在三和里住过。 ① 白美丽:美国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也在美国工会工作过。1929-1933年任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是最早迁入三和里女工夜校与女工共同生活学习的两名干事之一。 ② 耿丽淑:美国女青年会学生部干事。1926年来华,1928-1930年任济南女青年会总干事,1930-1933年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主任干事,1938-1947年任全国协会总务部主任干事和人事训练部主任干事。1952年再度返华,任英文刊物《中国建设》编辑部顾问,1995年去世于上海。 该校在上海众多的女工夜校中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中共在沪西地区开展女工运动的重要据点之一。 抗战战地服务团首批成员11人,9人是三和里女工夜校的学生,被誉为“战地上的一朵红花”。三和里女工夜校请社会知名人士陶行知、邹韬奋、郭沫若、罗叔章等来校讲述国内外形势。 西康路上的老建筑  南阳路聚会所,此处现为静安体育馆 南阳路西康路口的南阳路聚会所是上海地方教会(又名上海基督徒聚会处)于1948年建造的一个大型教会聚会场所,占地4.71亩,建筑面积2207平方米,至少可容纳3000人,其容量超过上海任何一座教堂,但至今仍被占作他用。倪柝声创办的著名的上海福音书房也设于此。  西康路140号花园住宅 西康路140号花园住宅系一幢英式乡村风格的别墅建筑。它位于西康路北京西路。该房屋共有上下三层,砖木结构双坡屋顶,南立面前部均设有外廊,二楼西侧则有外挑式带铁花栏杆的阳台。 宅前原为一片大面积花园,时至今日尚留有数株古树。走进南立面正门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拼花彩砖的外廊,廊前为双联式半圆形石阶。沿阶拾级而上是一道大厅的正门,门上气窗镶嵌着施釉彩色玻璃,颇有特色。整个大厅分东西两间,以巴洛克式的雕花木质门框相隔。  北京西路的建筑北立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宅的西侧入口处大门,门上所镶嵌的彩色玻璃图案较之南面的彩画更为精致,为建筑增色不少。整幢建筑的风格典雅、内饰精致、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该栋房屋原为私人住宅,建国后收归国有。现归属教育部门使用,被出租作为办公楼。  西康公园 西康路255号是西康公园。清光绪32年(1906)前,此地称夏家桥,土地为王姓所有,清光绪32年租给英商胜利银行,后几经转手,敌伪时期成为日本正金银行产业。抗战胜利后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建国后土地由市地政局接管,1951年辟建为西康公园,同年5月28日对外开放。  澳门小区 澳门路660弄原为由日资内外棉株式会社财团为日侨管理人员建造的花园里弄,建于民国9年(1920)。在西康路、陕西北路之间,澳门路以北,是上海最早的住宅小区之一,目前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之前“看懂上海”在《澳门路的风云史》一文中也有写过。 >>>> 拓展阅读:《澳门路的风云史》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访南京西路1081弄(作者:无为之人)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上海:老字號酒菜館(1) 唐超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小东门格只角》(下) 十里洋场上海滩(八)《老克拉》杂谈:初九日癸未。晴,顺风。 巳刻舟至上海,泊小东门。……至小东门内访桐君(桐君,人名)不遇。城隍庙园茗饮。 十三日丁亥。晴。 移舟小东门,访桐君。至城隍庙茗饮。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咸丰八年夏五月 中国人的日记印成书的不少,而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所以有名,因为赵烈文是晚晴名臣曾国藩的幕僚。  咸丰八年,赵烈文尚未入幕,日记所记的,都是他在长三角一带晃悠,寻亲访友。那段时间,家在武进的他,至少跑了两次上海,每次都是“舟泊小东门”。 白天他就在老城厢活动,偶然也去“夷场”(租界)会友。可以想象的是,赵烈文从十六铺上船,经东门路,穿过城东门,首先进入方浜路。 方浜路 方浜路东西向。  (图:照片左侧,有一个巴洛克式楼顶的建筑,就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裘天宝银楼,建于1920年,右侧的即是童涵春堂) 靠着人民路的那头,路北是童涵春堂,南边是家服装店。不过,服装店曾经被裘天宝银楼取代。而更早的时候,小东门曾有过一家名气很响的裘天宝银楼,弄不好老的裘天宝就在那栋楼。可是好景不长,“复辟”的裘天宝银楼没几年也关了。 童涵春的金子招牌 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是今日上海的一家百年老店、名店。 它从开始时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跻身于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一,并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顺着方浜路往西,不远处有家和小东门地段医院规模相当的小医院,浦光医院。  (图:老底子,城隍庙门前有条浜,就是现在方浜路的位置,这条浜填平后成路,上面的照片显示了当年成路之后的景象,两边已经开始有店铺,出现了初步人流如织的景象) 医院对面有家照相馆。 关于这家店,有个恐怖的传说。说的是曾有人在那里拍了照,结果洗出来,照片出现一个陌生人的脸,而那个照相者不久就离奇死亡。后来,曾在这家照相馆工作的老人说,那个陌生的脸,是照相馆死去的小开。这当然是故事,可能还不止一个处流行过这个恐怖故事。而来源,大概和人们迷信拍照能摄人魂魄有关。  再往西,是四牌楼。和四牌楼相连的一条小路是丹凤路。丹凤路和梧桐路相交。这一片,应该和豫园主人潘氏有关。 过了四牌楼,是光启路。 现在,光启路方浜路口修个戏台,戏台名叫玄扈。徐光启的号确实叫玄扈,但是,徐光启和戏台有关系吗?再走几步,就是老城隍庙的前门了。  (图:大家不要误会,现在看到的玄扈戏台不是遗迹,而是1999年重新建造的,当时为了取名还经过热烈的讨论) 那一段方浜路因为有店,人总是不少。后来,更多的店开了出来,人也更多。大家吹牛的时候,说到踏脚踏车的水平,一句:阿拉现在就到方浜路去踏一圈。往往就能结束无休止的吵闹。 老城隍庙 最早的时候,城隍庙大门左手边,也就是对着三牌楼的那个地方,还没有高楼,是片平房。 夏天西瓜上市,上街沿支个雨棚,放着一排排长桌和条凳,都坐满了人,个个捧着半个西瓜,用色彩暗淡的铁皮调羹挖着吃。  此情此景无比壮观,那挖瓜和嚼瓜的声音,也无比庄严肃穆。只是卖瓜拿瓜的地方有些喧闹。再往西就是旧校场了。那时,还没有上海老街,那条路上只是些民居。 到底有没有“新城隍庙”? 上海人说城隍庙,前面往往带个“老”,因为,当时的的确确有个新城隍庙,就在延安东路以南、金陵西路以北的连云路一带。  (图:曾经热闹的新城隍庙,如今早已在2000年成了延中绿地的一部分) 造新城隍庙,是因为抗战时期,上海县城与租界隔绝,租界内香客不能到城里城隍庙去烧香拜佛。故有商人集资在这里的一片空地上租地造屋,建筑一座新邑庙和邑庙商场。 1941~1942年是最旺盛时期,1953年之后,逐渐冷落。1982年起,连云路上沿街设摊,供应鸟食、鸡禽、肉鸽等,后又辟小商品综合市场,市面颇为热闹。 从家里出去。走四牌楼,转方浜路;或者走光启路转方浜路,五分钟就可以到城隍庙了。 我小时候,城隍庙里没有城隍,现在那个供奉城隍的大殿是个仓库。那扇朱漆的有点破旧的门,一直神秘的关着。后来,开了家商场,再后来城隍被请了回来,靠近方浜路的入口也被封了起来,进去要掏钱买票。上海的城隍姓秦,我大浦东浦江镇人。  (图:上海首任城隍老爷叫秦裕伯,“上海观察”曾刊文记录了历史上城隍老爷生日当天城隍庙的场景,上图记录的是民国时期,城隍出街巡游的场景) 出城隍庙是福佑路和丽水路。 丽水路上没有金店,只有一家顾客总是很多的水果店。福佑路上也没有小商品批发市场,倒是有家文化电影院。现在,已经不在的电影院边上,是依然还在的上海老饭店。 巡道街和徐光启 上海撤镇建县,县衙就在城隍庙南。具体位置是学院路迤北,三牌楼四牌楼之间。这是一块不小的区域,足见县衙规模不小。 据说,在宣统年间,县衙东边的监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而现在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条叫“县左街”的小路。但是,这条小马路和那个奇怪的路名,又能存在多久? 巡道街和消失的道前街 “巡道街”,得名于曾设在这里的衙门。  第一任来上海的道台王澄慧,初来乍到,就购进东门内14亩民地,建“巡道衙门”。这个衙门大门向南,于是门前的那条路,就被叫作“道前街”,西侧的路,被叫作“巡道街”。 小刀会起义后,这里成为主攻对象,衙门建筑全部毁坏,后又原址重建。辛亥革命后,最后一任道台出逃租界。  (图:宣统三年的上海道台衙门) 原衙门作为上海革命政府警察厅机构,“道前街”被改为“警察厅路”;解放后,改为“金坛路”。今天,如果想找衙门旧址,它不在巡道街上,而在金坛路25号。 至于光启路当然和徐光启有关,徐光启故居叫九间楼,在光启路的南段,靠近城南了。难得的是这栋明代建筑,居然大部分被保存下来了。  (图:光启路菜场,6070年代还是弹格路;到了80年代,右边的照片里菜场已经看不到弹格路了) 城隍庙这一头,是个菜场,光启路菜场。路不宽,两边都有水泥浇筑的摊子,四周用铁杆支起雨棚。一年四季,那些需要凭票供应的菜摊前,大清早总有人在排队。下午路过,经常看得到小孩把菜摊做乒乓球台,台上的球网是几块横卧的砖。 学院路 我生在“红房子”,在学院路长大。小时候很奇怪,这条马路为什么叫学院路?  学院路东头靠近中华路小东门,往西穿过四牌楼、光启路和三牌楼。学院路的东段,除了五十八弄和永安里是石库门弄堂,聚奎街有几栋三层楼的新工房之外,都是简陋的棚屋,但这些地方和学院毫无关系。 然而,这里确曾有学宫。  (图:1931年的文庙魁星阁) 按照县署规模推,这里的学宫也规模不小。先是镇学,又升格成县学,从元代开始,逐步扩大,到清代,学宫常年生员的名额有六七百人之多。 按照当时的制度,学宫、文庙一般建有魁星阁或聚奎阁,所以,紧靠着学院路又有一条聚奎街。学宫同样在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随后重建,迁到了老西门附近。 聚奎街的陈阿大  王洪文小兄弟,“五虎将”之一的陈阿大就出生在聚奎街,所以,独独在这条百米不到的小马路上,有几栋醒目的新工房。 在上海滩,陈阿大是数得着的“武斗英雄”、“造反大将”: “安亭事件”有他;“《解放日报》事件”有他;主张把1967年1月6日“彻底打倒上海市委”大会,从文化广场改到人民广场的是他;这年7月31日,在泰安路抓“支联站”头头有他;10月调动大批人马集中西郊、图谋围攻上海青浦县反对派的也是他…… 有天下午正呆在家里无聊,外面开始吵嚷起来,半天才听清,说是小东门中华路有“文攻武卫”在游行。  冲出门去,两三分钟就跑到东街中华路口。那里已经挤满了人,从人群中钻进去,远远看到一队人马从人民路小东门方向走来。 一排四人,全部穿着蓝色工装衣裤,戴着绿色钢盔,肩扛着长矛,铁制的矛头黑黝黝的,毫无光泽。那次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游行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说,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作者:费隽(“@江南油子”) 未经作者和本网站授权,本篇文字不得转载。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从青楼头牌到世纪传奇 鸿渐风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不可宽恕的宽恕! 心安天下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小东门格只角》(上) 十里洋场上海滩(七)《老克拉》杂谈:看懂上海 等到我出生时,小东门虽然依然繁华,但只是更繁华的过去的影子。 记忆中,沿马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店,阳光下熙熙攘攘的人流,但那一切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往日微弱的回声。 小东门的由来  (图:照片拍摄于小东门外的水道,左侧有一个水门,后面的城门就是“小东门”。图片取自本地研究老上海历史的著名网易博客“爱爱博客”。) 上海最早为了防倭寇,建有城墙,后来拆了,变成了两条马路。北边那半个圆是人民路,南边是中华路。 人民路、中华路接头处,是过去城墙的东门,现在的东门路西头,往东到十六铺,就是黄浦江了。东门路不长,也就是两三百米的样子。城墙没拆时候,这里的城门叫“宝带门”,俗称“小东门”。 (赵朴斋)呷一口茶,会账起身,径至咸瓜街中市,寻见永昌参店招牌…… 《海上花列传》 在古代,水运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显而易见。所以,紧靠着十六铺的小东门,在上海开埠前,它的繁华怎么说都不过分——《海上花列传》虽是小说家言,但也不是作者凭空杜撰。  (图:清末民初的小东门。照片来自本地研究上海历史的著名网易博客,“爱爱博客”) 那时候,在十六铺一带的江边,有人形容是帆樯林立。沿江从十六铺到董家渡,则全部是码头和仓库。而短短的东门路,则是“店铺栉比,万商云集,百货山积,人马喧嚣,万头攒动,摩肩擦背”。 当年上海的夜生活,也就在集中在东门路,茶楼酒肆,纸醉金迷,一直要闹腾到半夜三更。有首上海竹枝词:“莺歌燕舞常三五,一城烟火半东南”。 “小东门”的布局 东门路北边。  一家蛮大的食品店、一家药店、一家鞋店和腌腊制品店、然后是第五百货商店,挨着百货店是德兴馆。再往东过了中山东路,则是十六铺渡口和十六铺客运码头。 东门路北边,紧挨着东门路是条小路,叫阳朔路。除了西头是小东门地段医院,整条路是菜场,东门路菜场。 外咸瓜街 最早的时候,外咸瓜街没有海鲜市场。旧货店斜对面,倒是有家柴爿店。 柴爿不是用来烧火的,是用来引火的。生炉子先用纸,点着了烧柴爿,再放煤饼。  (图:画家陈星平描绘的小东门复兴东路、外咸瓜街街口昔日的景观) 所谓柴爿,其实是木材边角料。而店里,一大堆柴爿用几块木板围着,人爬在里面,可以自己挑。 我热衷于干这个活,是因为运气好的时候,能够挑到一块形状跟长枪柄一模一样的柴爿。拿回家,再找一块长条形柴爿,钉几枚洋钉,就是一把长枪。 再说说东门路南边。  (图:明信片里记录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东门) 西头是家布店(协大祥?),边上是家大的烟纸店,说这家店大,是因为夏天在这家店买得到鲜啤。 那里有条小弄堂,小东门派出所就在小弄堂里。这条小弄堂到外咸瓜街,还有些小店。 外咸瓜街拐角,是家旧货商店,往东是家点心店,五金店,尽头是家新华书店。 东门路南边,紧挨东门路从东往西是条小弄堂:铁锚弄,铁锚弄到外咸瓜街就断了。 弄堂的东头是家浴室。 铁锚弄 铁锚弄,真是条小弄堂。  如果你是高个子,在那里横着躺下,还真没法把腿伸直。而我所以还记得这条弄堂的名字,不光是因为那里有个我常去浴室,还因为那里有个五金生产组。 在他们的废料堆里,我们经常能找到自行车车闸的一个零件。 一个圆弧L型的金属件,一端有小孔,再找根铁丝,把它连接起两个L型金属件,那就是一个小小的抓斗。只要吃得住力而不滑脱,就能吊起一些小东西来。 “小东门”的衣食住行  (图:连接县城和黄浦江的小东门,曾经热闹非凡) 啰嗦了这么一大堆,可能有些人已经明白,小东门对生活在附近的人的生活很重要。 家门口除了小的烟纸店、老虎灶和糟坊(或者叫油酱店),其他的一切,都需要跑到东门路去买。  (图: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东门) 夏天傍晚的时候,家里大人说去趟小东门,买一杯鲜啤酒。拿了钱,跑得飞快。在夏天,双手捧着冰凉的啤酒,这样的幸福无法形容。何况还可以偷着喝几口。 不过,要是那天需求量大,拿着竹壳子热水瓶去买,那就没什么好处了。要是发寒热,买冰砖也必须到小东门。当然,整条马路,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只是兜里没钱。 “登山电影院”  (图:这张照片里记录了布店的位置,就在照片的右侧。照片来自本地老上海论坛“弄堂”网友拍摄于1998年) 外咸瓜街通往中华路,弄口两边有一家布店,上面有家电影院,据说,过去整栋楼叫“福安游乐园”,后来,这里成了南市工人俱乐部分部。 因为楼层高,而电影院又在四楼,所以,那个影院被我们叫做“登山电影院”。 学校组织看电影,不是这里就是沪南电影院。八分钱的票,换来的是好几天的快乐。 那时候出行,也是从小东门开始。 人民路中华路上有11路电车。11路大概是上海最短的公交线路,它就环着人民路中华路饶。  (图:本地老上海论坛“弄堂”网友“本地人”发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东门) 十六铺那里,有22路终点站。 如果去宁波,可以在开船前半小时出发,扛着行李,晃晃悠悠到十六铺码头,不必候船而直接落船。 最早的时候,十六铺那里还有个出租车站(你以为是马路上扬招的?)车并不是轿车,是三个轮子的乌句车。 精神追求和填饱肚皮 上世纪(唉!已经上个世纪了)八十年代初,有个奇观是现在再也不会有的,书店门口排队。  虽然说那时候高考用书很紧俏很正常,但那时甚至连外国小说也不好买。常常还是大清早的时候,东门路拐角那个书店还没开门,开在铁锚弄的书店后门口,已经排起长队,一问,十之八九是当天又有什么西方有名的小说到货了。 按理说,人应该是先吃饱了才可能有精神上追求。可当年确实如此奇怪。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上登出,那天的报纸,真的是(绝不是夸张)洛阳纸贵。 有意思的是,书店对面则是享口腹之欲的饭店,德兴馆——每到下午饭点前,楼下的外卖窗口,总有人排队。  (图:上世纪90年代,东门路29号的德兴馆) 其实,东门路上的熟食店也是这样。家里没菜,却有不速之客,大人就给个块把钱,吩咐去买熟食。  巨大的玻璃后面是一盆盆搪瓷盆装着的诱人的熟食,排着队,看着里面酱得红红的猪头肉咽口水。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几乎没在饭店吃过饭。直到很后来了,有一次来朋友,三五个人摇晃着爬上德兴馆三楼。  那天有口福,据说平时很少有现货的“青鱼秃肺”那天有。端上来,一团浓油赤酱分辨不清什么东西。放进嘴,味道也是模模糊糊说不出个所以然。 “告别”的小东门 如今小东门,路的南边是两栋高楼。路的北边竖着围障,里面是工地,不久这里也会有高楼。 曾经给人感觉拥挤的马路,现在,即使中间有条冷冰冰的金属隔离带,还是显得空旷。   其实更早的时候,并没有东门路。东门路是条河,叫方浜(现在上海老街所在就是方浜路),方浜通黄浦江,经过水门流入城中,又从城西流出。 而在更早的时候也没有上海。明代永乐年间,要不是户部尚书夏元吉决策开挖出一条新河道代替吴淞江,就不会有黄浦江,没有黄浦江,又哪来上海? 佛说,缘起性空。 作者:费隽(“@江南油子”) 未经作者和本网站授权,本篇文字不得转载。 本网亦将在近期对“看懂上海”的原创作品,进行集中维权。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从青楼头牌到世纪传奇 鸿渐风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36只脚”!当年上海人婚房的标配(作者:姚志康)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没有柏树的大柏树 》十里洋场上海滩(六)《老克拉》杂谈:上海有很多地名,是你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的,比如“斜桥”、“杨树浦”、“八仙桥”、“大柏树”等等。因为动拆迁,其中有不少已经消失了,保留下来的,估计也只有上海人、甚至只有老上海在使用和传承。 但是,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长长的故事,都是一段上海发展的缩影。今朝要讲的,就是“大柏树”。 大柏树,没有柏树 现在的“大柏树”,指的是虹口区东北部至杨浦区西北部,这一块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了逸仙路、汶水东路、中山北一路、曲阳路、邯郸路五路交汇处一带。  估计是和字面上用了“大柏树”三个字有关,很多人在探究历史的时候,都会好奇,这块地原来是不是有一棵很有名的柏树,所以要纪念一下? 其实,如今的大柏树地区,是雍正2年(1724年)划入宝山的;直到20世纪初年,这一带依然是农田,周围除了有北薛家塘、中薛家塘、南薛家塘等几个村落,并无其它地名。 1908年,浙江商人叶贻铨在它东北约10里的地方,建造了一个“万国体育场”,供华人赛马之用;同时,辟筑了三条由万国体育场通往虹口地区的东体育会路、西体育会路(今中山北一路)和体育会西路(今已不存)。 “万国体育场” 如今的武川路、武东路一带,曾经有一个万国体育会,也叫“江湾跑马场”,是富商叶贻铨在1908年所建。  为什么要造中国人自己的跑马场?旧上海早期的跑马场,不仅均为外国人所设,而且有条歧视中国人的规定:总会大楼和看台只对西侨开放,华人只能在栏杆外观看。 叶贻铨集资所建的“万国体育场”,不仅主要供华人赛马之用,而且还是历史上,上海最大的跑马场。因其地处江湾镇东首,又因上海人习称为跑马厅,亦被称为,“江湾跑马厅”。  “八.一三”战后,跑马场建筑大多被毁,日军进驻这里后,利用跑马场的草坪上养马。从体育会路(今中山北一路)或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去马场,都要在大柏树,这个六叉路口转上逸仙路再到武川路。 所以,网上有人曾提出“大柏树”,来自日语“馱馬”,日语念,“DABA”,认为这个六叉路口,也有“驮马路口”的意思。 最早汇入大柏树地区的,就是这三条马路。1928年后,当地随江湾镇被划入上海特别市,新辟的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和水电路也都通到此地,使这里形成一个五叉路口。 经过此地的人,照着东面的“五角场”来命名,称其为“小五角场”,此地也慢慢繁华、热闹起来。 屈辱的历史痕迹 1937年,抗战爆发,该地成为上海城北军事要地。 淞沪一战结束后,日军在当地设立碉堡,并以1932年在江湾镇阵亡的第九师团联队长“林大八”之名,命名当地为,“大八辻”(“大八道口”之意)。  (图:中间脱帽焚香者便是林大八,身为陆军少将的他,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被击毙的第一位高级别军官。日本军界当年高呼,“支那军队居然打死了大日本皇军的联队长!”林大八的儿子、林八郎也是因为参见叛乱,刺杀首相冈田启介,1936年被东京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日本侵略军封锁了这一带的五岔路口,并设立“检问所”,对过路的中国人进行侮辱性的盘问和搜身,日军在岗卡边,树了一块日文的地名牌,上面就写着“大八辻”。 淞沪会战重镇 江湾镇,这里是“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向江湾数次冲锋均被击退;2月初,十九路军英勇反击,击毙数百日军,余敌突围溃逃。 对江湾镇的破坏,尤以“八·一三”为重,许多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在淞沪铁路天通庵站、江湾镇站及沿线,战斗激烈,留下了许多抗击日本侵略军可歌可泣的事迹。  (图:淞沪铁路江湾镇站,如今的轨道交通三号线江湾镇站附近) 但自国军从10月28日撤出后,江湾镇就此沦陷。 在这里居住多年的老上海们,曾向媒体介绍过,当年亲眼看到,偷运粮食到市区的上海人,在过关卡时日本兵发现,直接用刺刀捅死。 这段屈辱的历史,同样被记录在一本名为《上海历史导游地图册》的地图册里。  (图:当年,日军在江湾镇上竖起了林大八的墓碑) 在“五角场”一页里,用红、绿、黑色分别标识着上海五角场一带的路名,其中红色为30年代日统治时的旧名,绿色为二战之后到1949年前的路名,黑色则是现地名。这三种颜色分别标有“大八辻”、“大八寺”和“大柏树”字样。 由于“辻”字是和制汉字,也就是中文里没有这个字,所以,当地居民谐音称为,“大八寺”、或“大八字”。 谁改了“大柏树” 抗战胜利后,不管是“大八辻”、“大八寺”,都被认定为“敌性地名”,上海市政府曾下令改称“逸仙路”,但未取得成功。 1984年,市政府将当地划入虹口区和杨浦区,虹口区部分于次年组建“大八寺街道办事处”。恢复了“敌占区”的名字,一下子接到了大量投诉、甚至反映到了市政府。 1988年,大八寺街道改名为,“运光新村街道”;1989年3月2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命令,将大八寺及所有相关地名、店名、站牌名,全部按上海话谐音,改为“大柏树”。 详生汽车和大柏树 抗战胜利后,引发地名争议的是祥生汽车公司的一个决定——当年,公司在此设立汽车站,站名依音写成,“大白寺,又作大八寺”。  随后,招致大量当地居民不满,指出这“大八”是日军大佐林大八的名字,上海市政当局认定其为敌性地名”而将其改为逸仙路站,然地名本身并未消除。 五十年代,市测绘机构在不明真相情况下,见此五叉路口形如“大”字,便在上海地图上,标上了“大八字”。 而北郊工务所,则继续以祥生公司命名的“大八寺”,在此设立地名牌。从此,形成了“大八字”与“大八寺“,音同字不同”之地名。 这个消息公布之后,质疑还没有平息。  有人认为,当年叫“大八字”,是源于一座叫“东八字桥”的桥名,这座桥位于现在的柳营路与水电路的交接处,今称“同心路桥”(当地人仍称其为“八字桥”,是淞沪抗战的重要纪念地),显然其地名,是从桥名而来。 当年淞沪抗战时,中国军民在八字桥上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击毙日军多人,是称“八字桥之战”。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大八字”一名非但不具有侮辱性,反而应该作为抗战的历史见证。不过,现在已存的宝山县地图太过简单,故而这一说法还需要更确凿的依据予以佐证。 后记 如今,大柏树地区已呈现出一派现代化都市的风貌。 这里人来车往,熙熙攘攘;高楼林立,交通发达。逸仙高架道路、明珠轨道线穿梭其间,使大柏树附近的居民出行更加快捷。大型超市“易卖得”亦在此落户,成为虹口、杨浦等区居民购物消费的场所。  这里因有沪办大厦,还成了外省市在沪常驻机构和派出机关的集中地区,又有上海商务展览中心,是本市的内贸展示活动中心。今日的大柏树正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他的历史使命已经超额完成,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 l 纪念 混沌思想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外滩最神秘建筑!关闭多年的沙美大楼重新开放!从这里看上海美出天际! 侬好上海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东北的差距 千味文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十里洋场上海滩(五)【老克拉】杂谈:看懂上海 2015-10-29  上一篇文章《海派“横浜桥”》发布以后,我们收到许多老法师与老克勒的留言,有对我们内容的补充,也有对内容中存在的纰漏提出批评。在此对所有关心我们的网友表示衷心感谢,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做的更好。 @J.Smith V 留言:横浜橋在四川北路,不是在四川中路。 经过核实,这的确是我们的疏忽,感谢这位网友的指正。 @谈谈 留言:虹口区第二工人俱乐部应该是90年代拆的,另外白厦宾馆在工人俱乐部拆前就已经建成,而且在桥的北面! 经过核实,白厦宾馆建于1986年,第二工人俱乐部具体拆除时间暂无法核实,我们将继续考证。 @潘士俊 提问:这里提到的“前戏剧学校”是否桥北永安电影院旁的,文革时叫“洪湖中学”的?@罗永同 回答:前戏剧学校在上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叫新力中学,我在六十年代初上中学时每天路过此地。 @有媛来相见 留言:四川北路永安里有周恩来住过的故居。 永安里44号是周恩来在上海早期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周恩来堂伯母家)。1927年至1931年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人经常来这里居住。 ************回复留言分隔线**************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作为平凉西块的代名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 八埭头的起源 清秦荣光著《同治上海县志扎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版)记载:“杨木浦今志谓杨树浦之别名。”“杨树浦案府志作杨名港。”杨木浦,杨名港和杨树浦,即今之兰州河(杨树浦港)。杨树浦港西属高昌乡,当时靠近提篮桥附近现在叫“八埭头”的地方,它的周围还是一片农田。  “八埭头”位于今平凉路景星路至许昌路段,它的正确范围,据《上海市路名大全》的说法,应包括通北路全线在内,“通北路南起杨树浦路,北迄唐山路。1898年筑,原名韬朋路,1943年改今名。与平凉路交会处(习称八埭头)是较早的商业中心。” 最早的近代工业园区 拥有百年工业文明的杨树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树浦的老企业代表了中国近代工业早期的最高水平。八埭头区域又是杨树浦工业带的最早工业园区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最集中的区域,有:天章记录纸厂、杨树浦水厂、上海船厂总部码头、恒丰纱厂、正广和汽水厂、花旗烟厂等等,大多是1880—1884年建造。  房地产业的发源地 埭,音dai,在沪语里的意思是“排”。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树浦工业兴起。,外商在杨树浦路上开了许多工厂,江浙农民离乡来杨树浦当苦工谋生的逐年增多,据记载:“这些工厂约需雇员12000多人,不包括已经雇佣的25000工人在内,其数目几乎增长到接近当时实际人口的3倍。由于工业的发展,这一地区成了房地产商竞相争购的黄金地段。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带动商业的繁荣。  光绪二十五年,租界向东扩张,境内租界地区达10.98平方公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骤增,住房需求量增加,加之地价低廉(仅市中心地价的一成左右),房地产商应时而生。 1908年,天主教会在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供职员和工人居住,“八埭头”由此得名。此后,周边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日盛。 百年杨家宅 如今,以平凉路为主干,八埭头两侧腹地星罗密布着观之不尽、游之如入迷宫的小巷小弄。传统的石库门弄堂,知名的有三益里、隆仁里,还有建制略显简单的新康里、汾州里,都当得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说。  在八埭头这么多的旧宿、老屋、棚户区之中,夹杂在通北路、汾州路间,紧靠榆林路的一片本地人村落“杨家宅”,就多少显得有点落相,有点沉默了。杨家宅的建筑特色基本保留了百年之前的风貌,一口古井,几排木门,沿着屋梁蜿蜒的爬山虎。砖瓦上,凝着风霜;罅隙里,淌着光阴。  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杨家宅的年纪比她们的祖母还大,也不知道到底是清代同治还是光绪年间造的房子,以前应该是某地主的产业,解放后政府把土地廉租给了当地的老百姓。杨家宅的房子你从外面看好像是一个门面,但里边至少有六七户人家挤在一起,一点多余空间都没有。一百年下来,老屋的骨架早已咯吱作响、摇摇欲坠,墙壁斑驳、楼梯窄仄、地板不平。 解放前领导人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由北京抵达上海,来到八埭头区域的西南方向汇山码头欢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汇山码头现更名为秦皇岛码头。  1927年3月初,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到杨树浦部委机关,也就是八埭头北侧长阳路斯文里13号,召开新老伯和、恒丰等5厂党支部书记会议,了解起义的准备工作,并亲自指挥第三次武装起义。  长阳路斯文里13号,(原址已拆)1926年初至1927年3月,中共杨树浦部委机关设在这里。 刘少奇在杨浦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做了不少有影响的工作。他总结过去区委常遭破坏的经验教训,实行机关工作家庭化,区委的各种会议都放在自己或同志家里召开,八埭头一带便成了刘少奇同志经常活动的重要区域。 老杨浦的南京路 1909年,平凉路、福禄街上惟兴里和亚纳里等建成。从此,八埭头以通北路为纵向、平凉路为横向的一楼商铺便成了杨浦区境内最早的商业街市,在它的鼎盛时期,汇集了几十家商户,包括著名的和丰泰百货店、协泰祥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国药号、大同南货店,还有米店、酱油店、混堂、照相馆和典当行……说它是老杨浦的南京路,一点都不为过。  康明照相馆 “康明”照相馆,开设于世纪30年代,绝对称得上照相界的老字号。那个时候,‘康明’不光在杨浦区,哪怕在市里,都是叫得出名号的,很多新娘子的姆妈指定女儿到 ‘康明’来,因为这里的摄影服务非常到位,照出来就是漂亮。 ”  “康明”最辉煌的时候,有二十几个工作人员,三处店面。 “以前照相馆工种分得很细的,修底片、放样、上光……一样一样梳理下来,稍有差错老师傅就要骂的。 80年代,香港还特意邀请上海的师傅过去交流访问,讲授着色技术。 如今数码时代,小青年都玩自拍、玩PS了,老照相馆渐渐成了“古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康明,于2014年停止营业。 沪东状元楼 杨浦多数是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的移民。他们各有自己的饮食习惯,餐食口味不尽相同。为了适合甬(宁波)籍居民的饮食口味,1921年,杨浦区平凉路八埭头地区(现403号)开设了一家甬帮菜馆——沪东状元楼,专营甬帮菜肴。  旧时沪东状元楼的堂倌服务有一套独特的规矩,例如:堂倌端碗时,双手可以把十碗饭叠罗汉似地端起,客人点菜时,堂倌从大堂一直喊到厨房,“阳春面两碗”,“三鲜面要过桥”,这叫“响堂制”。堂倌结账时一般都是口算,且分毫不差。要是算错了账,就要赔钱,甚至被老板炒鱿鱼。  沪东状元楼以烧、蒸、烤、炖等甬帮菜肴特色见长,其中苔菜面拖黄鱼、锅烧河鳗、雪菜大黄鱼汤、苔菜烧肉、冰糖甲鱼、墨鱼大烤等脍炙人口的佳肴,深受宾客的青睐。 2010年,平凉路403号易主,这家百年老店歇业。  如今,八埭头附近的建筑仍多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平凉路上大部分老字号都已易名或消失。今年下半年,“八埭头”的旧改就将基本完成,到那个时候,八埭头周边的石库门弄堂也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滨江豪宅”。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记忆 | 梁波罗:36年前,随孙道临去新加坡演出 夜光杯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下) | 作者:芮永华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外滩最神秘建筑!关闭多年的沙美大楼重新开放!从这里看上海美出天际! 侬好上海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10
10 月, 21
|
上一步
1
…
41
42
43
44
45
…
182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