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第一】科技领先 陈绍恭 推文《再谈1977年高考》

卌年丨1977年:竞争最激烈的全国高考

黑眼观世间前天

图片
图片

卌年丨1977年:竞争最激烈的全国高考

原题1977年高考回忆录:触摸那些已经模糊的印记
【前言】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30余年来,这一“国考”深刻影响了3千余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在成就国家中流砥柱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社会现实。  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  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当年冬,500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中断了十年后,大学的车轮重新滚动。  翌年,招生车轮加速转动,春、秋两季,各开一科。
图片
决断:邓小平一言拍板恢复高考  在历史低谷中断层了的高考在讨论和申辩中得以恢复,十年积压,使得1977的高考成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  “那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曾经的77级考生在他的著作《中国考试发展史》中这么总结。  “据说高考要恢复啦。”1977年的初秋,一股流言让回城知青们蠢蠢欲动,“觉得生命有了希望。”许多接受采访的知青,都喜欢用这句话去概括当时的感觉。  历史的低谷  “从某些方面看,1977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他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仅是纠正了十年文革的错误,更转变了中国自1949年以来对人才不重视的局面,从而为今天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有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中,比历史上的许多时刻大大退步了。在明朝鼎盛时期,有学者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了世界的1/5。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的4%,而1977年,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世界的2%。  可以直接体现国力衰微的一个细节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最后,由中共中央拍板,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现在很多人把高考当做一件大事来纪念,我觉得更应反省为什么会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没有高考,因为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才是不正常的。”78级考生陈朝林说。为什么要恢复高考?因为中国的人才已经是一片空白。 中断高考  1966年4月6日~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从当年的许多文件中可以直接读到原因。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而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政治运动就开始了。从1966年6月开始,高等教育部连续发通知,暂停研究生招生工作和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当时文革兴起,各地方政府职能陷于瘫痪,地方招生并未能按时开展,在1966~1971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空白了至少3年。1972年,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这也是“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  “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走上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而在“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指导思想下,所有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而推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也就是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周恩来为高考申辨  1972年10月14日,周恩来接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两人的对话大部分成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索。李政道对中国实行的“中学毕业生要下放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推荐制”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周恩来对此点头同意,并且说:“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社会震动,但在江青集团的反对下,并没有实现。  1974年5月,李政道再次回到中国,他在上海听到: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不需要脱产专门劳动两年,理由是跳芭蕾舞不能停。受到启发的李政道写信给周恩来:既然跳芭蕾舞不能停,学科技的学生也不应脱产专门劳动几年,应选择优秀青少年,使之早入大学,加以培养。周恩来指示:将李政道的来信用大字版排出,送毛泽东审阅。5月30日,毛泽东接见了李政道,表示赞同李政道提出的办少年班的意见。  然而,这些努力所起效果甚微。直到“四人帮”垮台后,教育部采取的折中办法仍是以贯彻周恩来1972年讲话的名义,要求各地在每年的招生中,分出1%~5%的名额给应届生。

图片性生活,什么姿势女性最喜爱?图片点击这里看一看!

图片
邓小平的一言拍板  1977年7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复出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抓住机会,提出了恢复高考的决议。  此前,已有很多细节表现出邓小平对于恢复高考的决心。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针对11大提出的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977年8月4日,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的教授包括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名师,还有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与会者开始并不知道邓小平要来参会,后来,他们发现邓小平几乎每场必到,基本上都是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很少插话。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教授说,推荐来的学生,许多人甚至还要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基础课程。邓小平说,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好了。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  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情绪激昂的专家们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  马拉松会议  1977年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头绪太多,会议创造了一项开会时间的纪录——历时44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按照这个《意见》,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由于当时各地还在沿用1966年下达的办法,采取各地自行招生,因此,1977年的高考还是由各省自行命题,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虑到实际情况,有些考题相当简单,尤其是数学。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0万,录取名额为27.297万个,录取比例为29:1。这个比例在80年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的2:1。  “中断高考的影响,我觉得到现在仍然存在,比如,现在高校扩招后师资缺乏,直接显示当年的人才断档的后果。此外,中国在很多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这需要以后长时间的追赶。最重要的是,它使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今天,人们正在想办法弥补这个断层带来的伤害,那需要很长时间。”储朝晖说。  “我考大学,没有豪言壮语,什么‘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是那样想的,就是太脏、太累、太艰苦了,想要改变现状。”
历史,无法倒转,也无法假设,留存的只能是唏嘘,还有感慨。  1977年的全国高考,是特殊年代举行的特殊考试,它创下了几个之最: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首次恢复的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废除了高考制度,1971年起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做法。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准备时间最短、最仓促的一次全国高考。1977年10月中下旬公布全国首次恢复高考的消息,12月10日至12日正式考试。1977级新生于1978年2月入学。  三、竞争最激烈的一次全国高考。1977年全国总共有570多万名考生,拼搏27万多个录取名额,录取比例为29∶1,约4.8%,真正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可谓空前绝后。  四、考生来自社会各界最多的一次高考。当年的考生来自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等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是1966年高三毕业生,最小的是1977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年龄跨度10余岁。我所在的1977级班级,出现了叔叔与侄子成为大学同窗的“奇观”。  五、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命题的一次高考。如我经历的辽宁省高考,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和史地(历史、地理一张考卷),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和理化(物理、化学一张考卷)。文理两科考生的政治、语文、数学三门考卷一样。个别省市自治区加考外语,但不计入总分。  六、改变社会风尚的一次高考。1977年全国首次恢复高考,不但使27万多学子彻底改变了命运,更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新风尚,从而在整个神州大地上掀起学知识、学文化的热潮。1977年的全国高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回头看,1977年的高考试卷有点“名不副实”,好像只有今天的初中水平。不仅辽宁,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考试卷也彼此彼此,不相上下。这是为什么?  当年大多数高考生的知识点都属空白,具有扎实基础的凤毛麟角。  有些人报着随大溜、撞大运的想法报名参加考试,由此一来,结果就天上地下了。每道考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考生给出的却五花八门。比如,史地试卷有一题:“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有的考生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还有的答:“长矛、大刀、火箭、原子弹。”再比如,语文试卷有一题:“将下面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的考生答:“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如此笑话,层出不穷。当然,这笔账全算到林彪、“四人帮”身上了。  也有一部分考生在“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坚持自学,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又“临阵擦枪,不快也光”。他们在考场上如鱼得水,充分发挥,最后达到或超过了当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成了时代的幸运儿。  还有些人虽然知识功底不浅,却因种种缘故错过了这一难得的机遇,从而抱憾终身。  1978年全国高考于7月进行,属过渡性质。1979年之后,全国高考逐步转入正轨。  今天阅读30多年前的高考试卷,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置信:这是高考试卷吗?然而,它白纸黑字,千真万确。  这,就是历史,无法倒转,也无法假设,留存的只能是唏嘘,还有感慨。

图片

那年高考

作者:黄继川 “四人帮”倒台不久。听说恢复高考,我的学生们纷纷赶回学校。昔日的毛孩子,都成了男子汉和大姑娘。他们脸上无不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企盼。 

“老师,能弄到一套复习资料吗?”  我一阵酸楚说:“哪来的资料啊,现在除了伟大领袖的语录,就是三机一泵(电视机,柴油机,拖拉机,水泵)操作规程”。学生们很沮丧。  正当大家急得一筹莫展时,张老师的房子被风掀翻了屋顶,他维修时意外地在阁楼上发现了几本复习资料。那是他为了逃避劫难隐藏在上面的。发黄发黑的纸,仿佛是从烟筒里拿出来的“出土文物”。这尘封了十多年,在文革“破四旧”中幸存的几本书,在劫后一片文化荒漠中,几乎成了孤本,一下子洛阳纸贵,身价百倍。“赶快翻印”。大家日夜刻蜡版,很快就人手一册。这下不得了,求索者络绎不绝,我这原本门可罗雀的陋室,忽然门庭若市。一版再版,前后竟印出了八百多本。  开考日期到了。为了方便考生,考点分设在各区。长沙郊区某考点,领导非常重视,严格挑选根正苗红的人当监考人员,出身不好、有海外关系的教师统统靠边站,由清一色贫下中农出身,五好基干民兵担监考人员。  某大姐是村妇女主任,没文化,试卷上面写了些什么,她崽就搞得清。  “大姐,你家里有事,去忙吧。”不知哪个调皮考生戏言。  大姐冲他笑笑:“咯还不晓得要考到什么时候。”她悄悄地回家去剁猪菜去了。  顿时全场哗然。  当时,做了爸爸妈妈的考生不少。一老妪抱着啼哭不止的婴儿来了。她冲着教室喊:“红英呀,你出来喂点奶看,崽伢子今天是怎么啦,哭个冇停。”那个叫红英的考生又急又气不知如何是好……
图片  试卷被集中在各地区评分。长沙地区阅卷点选在封闭性较好的冶金工业学校。打开各科试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不断发现。  作文题目是《心中有话对党说》,好多考生都很顺手地用如出一辙的八股调开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   那年月思想灌输成效真是惊人。一位考生把她爱上公社某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此患精神病被送进医院的全过程写下来,她最后写道:“……敬爱的党,我该怎么办啊……”  数学卷更是怪事百出。令人难堪的是,标准答案竟也出错了。  许多考生满纸涂鸦。一考生恳求道: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指sin、cos等)请原谅好吗?那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  另一个考生画了一朵玫瑰花,他写道:“献给您,全体阅卷老师,辛苦了!”该生没有答好一道题。  一个考生在数学试卷上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文章有志追高鲁,(高尔基、鲁迅) 数理无心效李杨。”(李政道、杨振宁)  某考生不知何故,他莫名其妙地在英语试卷上写了一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还写了一句颇有火药味的口与:“打倒美帝国主义!”  某阅卷教师感叹地说:“闭关锁国太久!考生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阿波罗飞船登月都快十年了!”  岁月如歌。当年那些考生如今都已届中年,我和当年一起阅卷的老师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往事时,深为几十年来的发展和进步无限欣慰。
图片
文章来源:华声历史综合2007年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更多精彩阅读👇
1.看看贪官怎样教子吧!简直不敢相信2.郑州墙缝女尸事件,现场太恐怖,案件至今未破!3.震惊!国内最神秘的隐形富豪家族,财富远超比尔盖茨?4.为什么战场上的”尸体“,不能随便碰?老兵说:那是“催命符”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图片

---全文完---

文系转载,推广原作思想,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及投稿合作请加微信:lsyou0001

图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高考作文审题偏差成因与对策高考作文审题偏差成因与对策...彦师语文课堂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1977年:竞争最激烈的全国高考1977年:竞争最激烈的全国高考...知青情缘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