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评家】《消费技巧学说诞生》

“傲娇”的新消费创始人:我可以随时把某些头部机构叫来聊半小时

华尔街俱乐部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投中网 ,作者马慕杰投中网投中网是领先的创新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拥有立体化媒体矩阵,为创新经济人群提供深入、独到的智识和洞见,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和创新商业领域拥有权威影响力。官网:www.chinaventure.com.cn图片

图片

当“抢到热门项目”愈来愈成为一家机构的竞争力之一,为拿到优质项目,投资人们要面对项目方的“无视”,经受头部机构的“打压”,和产业基金巨头成为“劲敌”。


文丨马慕杰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我们可以把某些头部机构随时叫过来聊半个小时,然后让他们滚蛋。”一个相对公开的场合,一家新消费明星企业创始人优越感爆棚。

听到此番言论的瞬间,曾主动找过这家公司的投资人邢春阳,甚至庆幸对方拒绝了他,“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创始人膨胀的心态可是大问题”。

不过今天,在“抢项目”几乎成为投资行业常态时,平日里傲娇的投资人遭遇创业者“拒之门外”,却早已变得稀松平常。

当“抢到热门项目”愈来愈成为一家机构的竞争力之一,为拿到优质项目,投资人们要面对项目方的“无视”,经受头部机构的“打压”,和产业基金巨头成为“劲敌”。他们清楚,无论是“一九”现象,还是“二八”法则,竞争高压态势下,唯有积极应对,别无他法。

“大部分中腰部机构没有参与的机会”

一次,投资人彭彦波在一家公司楼下足足“蹲”了两天。

这家公司称得上是热门赛道的热门项目,不缺机构买家。这意味着,光是在“能见到”公司创始人的环节上,彭彦波就要与许多机构开展竞争。

从品牌上看,相较于那些头部基金,彭彦波所在的机构并无任何优势。这一点,彭彦波不是不明白,但他还是想试试。

意料之中却又意料之外,仅仅是在见面这个回合,彭彦波就被淘汰了。这两天时间里,该公司的创始人并没有理会他。

尽管结果不尽人意,彭彦波依然对创始人的选择给予完全的理解与尊重,“人家的选择没毛病”。这家公司最终选定的“牵手对象”是互联网大厂。

前一段时间,在公司周会上,投资人刘柯聊到自己的案子,无奈地说了句,“没拿下来,一起争这个项目的同行给出的条件太有诱惑力了。”

刘柯口中的那个“同行”,是一家在业界很有影响力的产业基金。

“现在不只是to B公司,一些消费类企业在挑选机构的时候也极为强调资源的支持。”刘柯告诉投中网。

刘柯就经历过,之前一家细分赛道里的绝对头部项目,短短半年内,200多家机构蜂拥而至,但最后企业创始人只见了三家。原因在于,这些机构被认为拥有符合这家企业痛点的优质资源。

幸运的是,刘柯所在机构恰属其中之一。“但这样的机会极具不确定性。毕竟对于类似我们机构这种中小机构来说,能够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刘柯坦言,在“抢项目”这件事上,他们机构多以失败告终。特别在面对头部机构及产业基金时,刘柯的机构没有丝毫抵抗力。

“明星项目的争抢战中,市场上大部分的中腰部基金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刘柯称。

抢项目与反共识

在投资圈,经常会听到这句话——高倍回报的项目某种程度上都是“反共识”项目。

客观上说,此番语境更多体现于偏早期项目。比如,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描述:某某IPO项目一路走来,多数融资都很不容易,等等。有投资人也曾直言:挣大钱的项目从来都不靠一致性预期。

然而如今,“抢项目”风潮越来越弥漫在早期投资阶段,这看上去似乎与“反共识”论调的主张相背。

“如果从投资的出发点上,这两者并不算同一个讨论主题。”德联资本合伙人肖然认为,抢项目这股热闹场景背后,反映更多的是机构的防守心态——在优质项目本来就稀缺的情况下,担心自己错过好项目。

不过,肖然同时提到,若单纯从投资“反共识”角度看,To B领域其实会比较难出现很多非共识项目。“科技和To B领域最后跑出来的公司,我倒没觉得哪家有太多非共识性。”

这与To B行业的本质模式相关。肖然说,To B行业模式本身并不复杂,创新点也没想象的那么多。要么是技术驱动,要么是在企业服务领域深耕行业或场景。“即使是有一些边缘性创新,其未来能否支撑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最后帮投资人赚大钱,其实非常存疑。”

不只是To B领域,“当前这个情况下,在消费赛道里,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水下项目。”众海投资投资副总裁胡滢表示。

这样的观点最显见的一个事实支撑是,头部项目的资本集中度越来越高。

“我觉得现在机构共识形成的太快了。”胡滢认为,如果一家企业既没有一套底层逻辑支撑其从非共识走向共识,又没有特别亮眼的数据业绩,那么机构的这种非共识打法可能反而是在误入迷途。因为从最后结果端考虑,能够跑出来的公司大概率是形成共识的公司。

一些数据情况或许也能反映投资机构关于项目“共识性”的端倪。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0年,共386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实现上市,VC/PE机构IPO渗透率为68.32%,将近七成。而2019年,中企IPO的总VC/PE渗透率为58.3%。

当然了,对于项目的哄抢热潮,也有机构表达了谨慎的态度。PE机构元禾重元合伙人就对投中网表示,即使有一些案子看上去是投资热点,但这往往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timing(时机)使然。

“失掉一个项目不可怕,可怕的是投错项目。”元禾重元合伙人称。

“差异化”僵局

或大或小地,只要是加入到“抢项目”这场可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中小机构,基本都面临着来自头部机构与明星产业基金的挤压。

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抢不到热门项目也许恐是投资人与所在机构未来面对的常态之一。

可站在VC/PE行业的潮头,当项目共识性愈来愈大,“抢”到热门项目在某种意义上便意味着“赚到”的时候,那些中腰部机构除了诉说无奈之外,又该如何作为,才能提高自身立足投资圈的竞争力?

“差异化”成为了多数投资人眼中最具可能性且安全性的选择。

以肖然感受行业来看,正常的交易永远都有机会,在一个非公开的市场,很难有机构能够做到行业通吃。但他不否认,属于中小机构的机会空间将越来越小。

为应对这种局面,肖然认为,从战术层面,中小机构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向——行业的极致特色聚焦或是投资阶段的差异化探索。从具体打法上,一些通用的武器即是构建资源优势,以“差异化”资源取胜。

基于自身机构的投资原则,胡滢给出的方案是产业链驱动:通过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认知,找到其中比较核心的赛道及关键公司。简单来说,这更像一种强烈增强机构“预言”本领的方式,将行业知识铺垫到位,在项目未爆火时前置性地挖掘更早的进场机会。

关于基金竞争力的话题,元禾重元合伙人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未来的中小机构,需要具备差异化、专业化的竞争优势,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元禾重元合伙人说,投资机构需要首先清楚自身特点,定位明确,才能制定更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非同质化的“差异化”呢?

“差异化的机构不会多,真正跑出来的也只是少数。”某一线机构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此前,曾有人建议他出来自己做一家机构,但他坚定地回绝了。“如果只是平平无奇的策略,中小基金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收窄。”

(经受访者要求,文中邢春阳、彭彦波、刘柯为化名)转自投中网 作者 马慕杰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compo@mail.com

图片

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又一只100亿基金诞生:这个赛道火爆,高瓴杀入又一只100亿基金诞生:这个赛道火爆,高瓴杀入...新财富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张坤写给投资者的信:选基金前要问自己3个问题!张坤写给投资者的信:选基金前要问自己3个问题!...投行菁英汇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顶流基金经理威胁儿子离婚 并对簿公堂要求返还59万美元顶流基金经理威胁儿子离婚 并对簿公堂要求返还59万美元...投行民工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