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申请袁老师 名校申请袁老师专栏 374 》向犹太裔学习,华裔学生要有冲刺诺奖的伟大抱负 “冲刺诺奖”,许多人觉得目标太远大了,基本不可能。 可犹太裔家长和学生,却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规划和冲刺的目标,只要规划恰当。 犹太人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2%,但自1895年建立诺贝尔奖以来,犹太人获奖人数占所有获奖者人数比例的28%。华人获诺奖的人数却占所有获奖人数的1.3%。要知道,中国人口加上海外华裔人口,高达14亿7千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7.7% 。华裔与犹太裔的差别,立见分晓。 犹太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只有12个字:选对大学;选对专业;选对导师。 美国大部分诺奖获得者都在美国顶尖名校任教,而且都被要求在本科任教。你只要进名校,选这些诺奖获得者的课,你的导师就是诺奖获得者。 中国《决策与信息》杂志上发表过诺贝尔获奖者的师徒关系研究论文,指出师承关系有几种模式。一种是“几代单传”型,从 1909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奥斯特瓦尔德,到 1960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格拉赛,他们之间传递了 5 代。另一种是“桃李天下”型,如 1908 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卢瑟福,共培养了 11 名诺贝尔获奖者。 这种效应并不是科学界特例,在体育界也很明显。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钟秉枢校长研究过中国 6 个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乒乓球、羽 毛球、跳水、射击、体操、举重,这 6 个项目拿到的奥运会金牌占中国队所有金牌的 74%。钟院长发现,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练都来自同一个师门,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女排成绩虽有起伏,但自从袁伟民担任主教练后,女排连获冠军,之后带领女排获得金牌的 4 位教练也都是袁伟民带出来的,如邓若曾、张蓉芳、陈忠和、郎平,他们或是袁伟民的助手、女排队长,或是袁伟民执教队伍的陪打、主力队员。1981 年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后,其他 8 位女排主教练(没在袁伟民执教的中国女排队伍中熏染过),没有一位率领女排获得过冠军。 体育项目和科学领域中的“权威保有”现象,说明在知识已经标准化的现代社会, 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仍然有其特定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共同体的精神、文化、荣誉、信任等对一个人的支撑。你如果显示特长,有幸加入一个卓越的师承传统当中,你更有机会出好成绩。 日本在2001年提出“50年30个诺奖”的目标,连续19年接连拿下19个诺奖奖牌,平均一年一项诺贝尔奖,可见设定目标,制定规划,是可以完成常人无法达成的目标。 冲刺诺奖,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关键是你首先要有目标,才有可能产生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规划。 犹太裔和日裔,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难道不需要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