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百年风华】西安事变17.5万 3'32"西安事变 [xī ān shì biàn]

  • 民国时期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兵谏
  •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2个义项展开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本词条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审核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1][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3][4]

  • 中文名西安事变
  • 发生时间1936年12月12日—25日
  • 别名双十二事变
  • 主要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 结果和平解决

快速
导航

事件背景

国际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共产国际七大),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5]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指出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顺利地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5]

国内

参考主词条: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广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并利用前清废皇帝溥仪东北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导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6][7]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进入抗日战争的局部战争阶段。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8]同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会议精神的要求,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9]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西甘肃剿共。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10]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1]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6月1日,陈济棠李宗仁广州发出通电。痛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对中国土地的践踏,决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复失地。然而不久后广东将领纷纷向南京政府投诚,陈济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对蒋介石表态归顺。由于两广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便将预备征讨两广的中央师悉数北调,用来剿共,并准备将张学良的部队调离。查看更多百度百科吧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事件背景
  3. 国际
  4. 国内
  5. 事件过程
  6. 各方态度
  7. 国民党
  8. 地方实力派
  9. 共产党
  10. 国际社会评论
  11. 事件结果
  12. 历史意义
  13. 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