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0 月
《小东门格只角》(下) 十里洋场上海滩(八)《老克拉》杂谈:初九日癸未。晴,顺风。 巳刻舟至上海,泊小东门。……至小东门内访桐君(桐君,人名)不遇。城隍庙园茗饮。 十三日丁亥。晴。 移舟小东门,访桐君。至城隍庙茗饮。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咸丰八年夏五月 中国人的日记印成书的不少,而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所以有名,因为赵烈文是晚晴名臣曾国藩的幕僚。  咸丰八年,赵烈文尚未入幕,日记所记的,都是他在长三角一带晃悠,寻亲访友。那段时间,家在武进的他,至少跑了两次上海,每次都是“舟泊小东门”。 白天他就在老城厢活动,偶然也去“夷场”(租界)会友。可以想象的是,赵烈文从十六铺上船,经东门路,穿过城东门,首先进入方浜路。 方浜路 方浜路东西向。  (图:照片左侧,有一个巴洛克式楼顶的建筑,就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裘天宝银楼,建于1920年,右侧的即是童涵春堂) 靠着人民路的那头,路北是童涵春堂,南边是家服装店。不过,服装店曾经被裘天宝银楼取代。而更早的时候,小东门曾有过一家名气很响的裘天宝银楼,弄不好老的裘天宝就在那栋楼。可是好景不长,“复辟”的裘天宝银楼没几年也关了。 童涵春的金子招牌 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是今日上海的一家百年老店、名店。 它从开始时的单开间门面小店,经过童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跻身于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一,并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顺着方浜路往西,不远处有家和小东门地段医院规模相当的小医院,浦光医院。  (图:老底子,城隍庙门前有条浜,就是现在方浜路的位置,这条浜填平后成路,上面的照片显示了当年成路之后的景象,两边已经开始有店铺,出现了初步人流如织的景象) 医院对面有家照相馆。 关于这家店,有个恐怖的传说。说的是曾有人在那里拍了照,结果洗出来,照片出现一个陌生人的脸,而那个照相者不久就离奇死亡。后来,曾在这家照相馆工作的老人说,那个陌生的脸,是照相馆死去的小开。这当然是故事,可能还不止一个处流行过这个恐怖故事。而来源,大概和人们迷信拍照能摄人魂魄有关。  再往西,是四牌楼。和四牌楼相连的一条小路是丹凤路。丹凤路和梧桐路相交。这一片,应该和豫园主人潘氏有关。 过了四牌楼,是光启路。 现在,光启路方浜路口修个戏台,戏台名叫玄扈。徐光启的号确实叫玄扈,但是,徐光启和戏台有关系吗?再走几步,就是老城隍庙的前门了。  (图:大家不要误会,现在看到的玄扈戏台不是遗迹,而是1999年重新建造的,当时为了取名还经过热烈的讨论) 那一段方浜路因为有店,人总是不少。后来,更多的店开了出来,人也更多。大家吹牛的时候,说到踏脚踏车的水平,一句:阿拉现在就到方浜路去踏一圈。往往就能结束无休止的吵闹。 老城隍庙 最早的时候,城隍庙大门左手边,也就是对着三牌楼的那个地方,还没有高楼,是片平房。 夏天西瓜上市,上街沿支个雨棚,放着一排排长桌和条凳,都坐满了人,个个捧着半个西瓜,用色彩暗淡的铁皮调羹挖着吃。  此情此景无比壮观,那挖瓜和嚼瓜的声音,也无比庄严肃穆。只是卖瓜拿瓜的地方有些喧闹。再往西就是旧校场了。那时,还没有上海老街,那条路上只是些民居。 到底有没有“新城隍庙”? 上海人说城隍庙,前面往往带个“老”,因为,当时的的确确有个新城隍庙,就在延安东路以南、金陵西路以北的连云路一带。  (图:曾经热闹的新城隍庙,如今早已在2000年成了延中绿地的一部分) 造新城隍庙,是因为抗战时期,上海县城与租界隔绝,租界内香客不能到城里城隍庙去烧香拜佛。故有商人集资在这里的一片空地上租地造屋,建筑一座新邑庙和邑庙商场。 1941~1942年是最旺盛时期,1953年之后,逐渐冷落。1982年起,连云路上沿街设摊,供应鸟食、鸡禽、肉鸽等,后又辟小商品综合市场,市面颇为热闹。 从家里出去。走四牌楼,转方浜路;或者走光启路转方浜路,五分钟就可以到城隍庙了。 我小时候,城隍庙里没有城隍,现在那个供奉城隍的大殿是个仓库。那扇朱漆的有点破旧的门,一直神秘的关着。后来,开了家商场,再后来城隍被请了回来,靠近方浜路的入口也被封了起来,进去要掏钱买票。上海的城隍姓秦,我大浦东浦江镇人。  (图:上海首任城隍老爷叫秦裕伯,“上海观察”曾刊文记录了历史上城隍老爷生日当天城隍庙的场景,上图记录的是民国时期,城隍出街巡游的场景) 出城隍庙是福佑路和丽水路。 丽水路上没有金店,只有一家顾客总是很多的水果店。福佑路上也没有小商品批发市场,倒是有家文化电影院。现在,已经不在的电影院边上,是依然还在的上海老饭店。 巡道街和徐光启 上海撤镇建县,县衙就在城隍庙南。具体位置是学院路迤北,三牌楼四牌楼之间。这是一块不小的区域,足见县衙规模不小。 据说,在宣统年间,县衙东边的监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而现在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条叫“县左街”的小路。但是,这条小马路和那个奇怪的路名,又能存在多久? 巡道街和消失的道前街 “巡道街”,得名于曾设在这里的衙门。  第一任来上海的道台王澄慧,初来乍到,就购进东门内14亩民地,建“巡道衙门”。这个衙门大门向南,于是门前的那条路,就被叫作“道前街”,西侧的路,被叫作“巡道街”。 小刀会起义后,这里成为主攻对象,衙门建筑全部毁坏,后又原址重建。辛亥革命后,最后一任道台出逃租界。  (图:宣统三年的上海道台衙门) 原衙门作为上海革命政府警察厅机构,“道前街”被改为“警察厅路”;解放后,改为“金坛路”。今天,如果想找衙门旧址,它不在巡道街上,而在金坛路25号。 至于光启路当然和徐光启有关,徐光启故居叫九间楼,在光启路的南段,靠近城南了。难得的是这栋明代建筑,居然大部分被保存下来了。  (图:光启路菜场,6070年代还是弹格路;到了80年代,右边的照片里菜场已经看不到弹格路了) 城隍庙这一头,是个菜场,光启路菜场。路不宽,两边都有水泥浇筑的摊子,四周用铁杆支起雨棚。一年四季,那些需要凭票供应的菜摊前,大清早总有人在排队。下午路过,经常看得到小孩把菜摊做乒乓球台,台上的球网是几块横卧的砖。 学院路 我生在“红房子”,在学院路长大。小时候很奇怪,这条马路为什么叫学院路?  学院路东头靠近中华路小东门,往西穿过四牌楼、光启路和三牌楼。学院路的东段,除了五十八弄和永安里是石库门弄堂,聚奎街有几栋三层楼的新工房之外,都是简陋的棚屋,但这些地方和学院毫无关系。 然而,这里确曾有学宫。  (图:1931年的文庙魁星阁) 按照县署规模推,这里的学宫也规模不小。先是镇学,又升格成县学,从元代开始,逐步扩大,到清代,学宫常年生员的名额有六七百人之多。 按照当时的制度,学宫、文庙一般建有魁星阁或聚奎阁,所以,紧靠着学院路又有一条聚奎街。学宫同样在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随后重建,迁到了老西门附近。 聚奎街的陈阿大  王洪文小兄弟,“五虎将”之一的陈阿大就出生在聚奎街,所以,独独在这条百米不到的小马路上,有几栋醒目的新工房。 在上海滩,陈阿大是数得着的“武斗英雄”、“造反大将”: “安亭事件”有他;“《解放日报》事件”有他;主张把1967年1月6日“彻底打倒上海市委”大会,从文化广场改到人民广场的是他;这年7月31日,在泰安路抓“支联站”头头有他;10月调动大批人马集中西郊、图谋围攻上海青浦县反对派的也是他…… 有天下午正呆在家里无聊,外面开始吵嚷起来,半天才听清,说是小东门中华路有“文攻武卫”在游行。  冲出门去,两三分钟就跑到东街中华路口。那里已经挤满了人,从人群中钻进去,远远看到一队人马从人民路小东门方向走来。 一排四人,全部穿着蓝色工装衣裤,戴着绿色钢盔,肩扛着长矛,铁制的矛头黑黝黝的,毫无光泽。那次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游行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说,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作者:费隽(“@江南油子”) 未经作者和本网站授权,本篇文字不得转载。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从青楼头牌到世纪传奇 鸿渐风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不可宽恕的宽恕! 心安天下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小东门格只角》(上) 十里洋场上海滩(七)《老克拉》杂谈:看懂上海 等到我出生时,小东门虽然依然繁华,但只是更繁华的过去的影子。 记忆中,沿马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店,阳光下熙熙攘攘的人流,但那一切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往日微弱的回声。 小东门的由来  (图:照片拍摄于小东门外的水道,左侧有一个水门,后面的城门就是“小东门”。图片取自本地研究老上海历史的著名网易博客“爱爱博客”。) 上海最早为了防倭寇,建有城墙,后来拆了,变成了两条马路。北边那半个圆是人民路,南边是中华路。 人民路、中华路接头处,是过去城墙的东门,现在的东门路西头,往东到十六铺,就是黄浦江了。东门路不长,也就是两三百米的样子。城墙没拆时候,这里的城门叫“宝带门”,俗称“小东门”。 (赵朴斋)呷一口茶,会账起身,径至咸瓜街中市,寻见永昌参店招牌…… 《海上花列传》 在古代,水运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显而易见。所以,紧靠着十六铺的小东门,在上海开埠前,它的繁华怎么说都不过分——《海上花列传》虽是小说家言,但也不是作者凭空杜撰。  (图:清末民初的小东门。照片来自本地研究上海历史的著名网易博客,“爱爱博客”) 那时候,在十六铺一带的江边,有人形容是帆樯林立。沿江从十六铺到董家渡,则全部是码头和仓库。而短短的东门路,则是“店铺栉比,万商云集,百货山积,人马喧嚣,万头攒动,摩肩擦背”。 当年上海的夜生活,也就在集中在东门路,茶楼酒肆,纸醉金迷,一直要闹腾到半夜三更。有首上海竹枝词:“莺歌燕舞常三五,一城烟火半东南”。 “小东门”的布局 东门路北边。  一家蛮大的食品店、一家药店、一家鞋店和腌腊制品店、然后是第五百货商店,挨着百货店是德兴馆。再往东过了中山东路,则是十六铺渡口和十六铺客运码头。 东门路北边,紧挨着东门路是条小路,叫阳朔路。除了西头是小东门地段医院,整条路是菜场,东门路菜场。 外咸瓜街 最早的时候,外咸瓜街没有海鲜市场。旧货店斜对面,倒是有家柴爿店。 柴爿不是用来烧火的,是用来引火的。生炉子先用纸,点着了烧柴爿,再放煤饼。  (图:画家陈星平描绘的小东门复兴东路、外咸瓜街街口昔日的景观) 所谓柴爿,其实是木材边角料。而店里,一大堆柴爿用几块木板围着,人爬在里面,可以自己挑。 我热衷于干这个活,是因为运气好的时候,能够挑到一块形状跟长枪柄一模一样的柴爿。拿回家,再找一块长条形柴爿,钉几枚洋钉,就是一把长枪。 再说说东门路南边。  (图:明信片里记录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东门) 西头是家布店(协大祥?),边上是家大的烟纸店,说这家店大,是因为夏天在这家店买得到鲜啤。 那里有条小弄堂,小东门派出所就在小弄堂里。这条小弄堂到外咸瓜街,还有些小店。 外咸瓜街拐角,是家旧货商店,往东是家点心店,五金店,尽头是家新华书店。 东门路南边,紧挨东门路从东往西是条小弄堂:铁锚弄,铁锚弄到外咸瓜街就断了。 弄堂的东头是家浴室。 铁锚弄 铁锚弄,真是条小弄堂。  如果你是高个子,在那里横着躺下,还真没法把腿伸直。而我所以还记得这条弄堂的名字,不光是因为那里有个我常去浴室,还因为那里有个五金生产组。 在他们的废料堆里,我们经常能找到自行车车闸的一个零件。 一个圆弧L型的金属件,一端有小孔,再找根铁丝,把它连接起两个L型金属件,那就是一个小小的抓斗。只要吃得住力而不滑脱,就能吊起一些小东西来。 “小东门”的衣食住行  (图:连接县城和黄浦江的小东门,曾经热闹非凡) 啰嗦了这么一大堆,可能有些人已经明白,小东门对生活在附近的人的生活很重要。 家门口除了小的烟纸店、老虎灶和糟坊(或者叫油酱店),其他的一切,都需要跑到东门路去买。  (图: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东门) 夏天傍晚的时候,家里大人说去趟小东门,买一杯鲜啤酒。拿了钱,跑得飞快。在夏天,双手捧着冰凉的啤酒,这样的幸福无法形容。何况还可以偷着喝几口。 不过,要是那天需求量大,拿着竹壳子热水瓶去买,那就没什么好处了。要是发寒热,买冰砖也必须到小东门。当然,整条马路,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只是兜里没钱。 “登山电影院”  (图:这张照片里记录了布店的位置,就在照片的右侧。照片来自本地老上海论坛“弄堂”网友拍摄于1998年) 外咸瓜街通往中华路,弄口两边有一家布店,上面有家电影院,据说,过去整栋楼叫“福安游乐园”,后来,这里成了南市工人俱乐部分部。 因为楼层高,而电影院又在四楼,所以,那个影院被我们叫做“登山电影院”。 学校组织看电影,不是这里就是沪南电影院。八分钱的票,换来的是好几天的快乐。 那时候出行,也是从小东门开始。 人民路中华路上有11路电车。11路大概是上海最短的公交线路,它就环着人民路中华路饶。  (图:本地老上海论坛“弄堂”网友“本地人”发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东门) 十六铺那里,有22路终点站。 如果去宁波,可以在开船前半小时出发,扛着行李,晃晃悠悠到十六铺码头,不必候船而直接落船。 最早的时候,十六铺那里还有个出租车站(你以为是马路上扬招的?)车并不是轿车,是三个轮子的乌句车。 精神追求和填饱肚皮 上世纪(唉!已经上个世纪了)八十年代初,有个奇观是现在再也不会有的,书店门口排队。  虽然说那时候高考用书很紧俏很正常,但那时甚至连外国小说也不好买。常常还是大清早的时候,东门路拐角那个书店还没开门,开在铁锚弄的书店后门口,已经排起长队,一问,十之八九是当天又有什么西方有名的小说到货了。 按理说,人应该是先吃饱了才可能有精神上追求。可当年确实如此奇怪。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上登出,那天的报纸,真的是(绝不是夸张)洛阳纸贵。 有意思的是,书店对面则是享口腹之欲的饭店,德兴馆——每到下午饭点前,楼下的外卖窗口,总有人排队。  (图:上世纪90年代,东门路29号的德兴馆) 其实,东门路上的熟食店也是这样。家里没菜,却有不速之客,大人就给个块把钱,吩咐去买熟食。  巨大的玻璃后面是一盆盆搪瓷盆装着的诱人的熟食,排着队,看着里面酱得红红的猪头肉咽口水。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几乎没在饭店吃过饭。直到很后来了,有一次来朋友,三五个人摇晃着爬上德兴馆三楼。  那天有口福,据说平时很少有现货的“青鱼秃肺”那天有。端上来,一团浓油赤酱分辨不清什么东西。放进嘴,味道也是模模糊糊说不出个所以然。 “告别”的小东门 如今小东门,路的南边是两栋高楼。路的北边竖着围障,里面是工地,不久这里也会有高楼。 曾经给人感觉拥挤的马路,现在,即使中间有条冷冰冰的金属隔离带,还是显得空旷。   其实更早的时候,并没有东门路。东门路是条河,叫方浜(现在上海老街所在就是方浜路),方浜通黄浦江,经过水门流入城中,又从城西流出。 而在更早的时候也没有上海。明代永乐年间,要不是户部尚书夏元吉决策开挖出一条新河道代替吴淞江,就不会有黄浦江,没有黄浦江,又哪来上海? 佛说,缘起性空。 作者:费隽(“@江南油子”) 未经作者和本网站授权,本篇文字不得转载。 本网亦将在近期对“看懂上海”的原创作品,进行集中维权。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大饼、油条豆腐浆 上海言话讲起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从青楼头牌到世纪传奇 鸿渐风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36只脚”!当年上海人婚房的标配(作者:姚志康)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没有柏树的大柏树 》十里洋场上海滩(六)《老克拉》杂谈:上海有很多地名,是你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的,比如“斜桥”、“杨树浦”、“八仙桥”、“大柏树”等等。因为动拆迁,其中有不少已经消失了,保留下来的,估计也只有上海人、甚至只有老上海在使用和传承。 但是,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长长的故事,都是一段上海发展的缩影。今朝要讲的,就是“大柏树”。 大柏树,没有柏树 现在的“大柏树”,指的是虹口区东北部至杨浦区西北部,这一块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了逸仙路、汶水东路、中山北一路、曲阳路、邯郸路五路交汇处一带。  估计是和字面上用了“大柏树”三个字有关,很多人在探究历史的时候,都会好奇,这块地原来是不是有一棵很有名的柏树,所以要纪念一下? 其实,如今的大柏树地区,是雍正2年(1724年)划入宝山的;直到20世纪初年,这一带依然是农田,周围除了有北薛家塘、中薛家塘、南薛家塘等几个村落,并无其它地名。 1908年,浙江商人叶贻铨在它东北约10里的地方,建造了一个“万国体育场”,供华人赛马之用;同时,辟筑了三条由万国体育场通往虹口地区的东体育会路、西体育会路(今中山北一路)和体育会西路(今已不存)。 “万国体育场” 如今的武川路、武东路一带,曾经有一个万国体育会,也叫“江湾跑马场”,是富商叶贻铨在1908年所建。  为什么要造中国人自己的跑马场?旧上海早期的跑马场,不仅均为外国人所设,而且有条歧视中国人的规定:总会大楼和看台只对西侨开放,华人只能在栏杆外观看。 叶贻铨集资所建的“万国体育场”,不仅主要供华人赛马之用,而且还是历史上,上海最大的跑马场。因其地处江湾镇东首,又因上海人习称为跑马厅,亦被称为,“江湾跑马厅”。  “八.一三”战后,跑马场建筑大多被毁,日军进驻这里后,利用跑马场的草坪上养马。从体育会路(今中山北一路)或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去马场,都要在大柏树,这个六叉路口转上逸仙路再到武川路。 所以,网上有人曾提出“大柏树”,来自日语“馱馬”,日语念,“DABA”,认为这个六叉路口,也有“驮马路口”的意思。 最早汇入大柏树地区的,就是这三条马路。1928年后,当地随江湾镇被划入上海特别市,新辟的翔殷西路(今邯郸路)和水电路也都通到此地,使这里形成一个五叉路口。 经过此地的人,照着东面的“五角场”来命名,称其为“小五角场”,此地也慢慢繁华、热闹起来。 屈辱的历史痕迹 1937年,抗战爆发,该地成为上海城北军事要地。 淞沪一战结束后,日军在当地设立碉堡,并以1932年在江湾镇阵亡的第九师团联队长“林大八”之名,命名当地为,“大八辻”(“大八道口”之意)。  (图:中间脱帽焚香者便是林大八,身为陆军少将的他,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被击毙的第一位高级别军官。日本军界当年高呼,“支那军队居然打死了大日本皇军的联队长!”林大八的儿子、林八郎也是因为参见叛乱,刺杀首相冈田启介,1936年被东京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日本侵略军封锁了这一带的五岔路口,并设立“检问所”,对过路的中国人进行侮辱性的盘问和搜身,日军在岗卡边,树了一块日文的地名牌,上面就写着“大八辻”。 淞沪会战重镇 江湾镇,这里是“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向江湾数次冲锋均被击退;2月初,十九路军英勇反击,击毙数百日军,余敌突围溃逃。 对江湾镇的破坏,尤以“八·一三”为重,许多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在淞沪铁路天通庵站、江湾镇站及沿线,战斗激烈,留下了许多抗击日本侵略军可歌可泣的事迹。  (图:淞沪铁路江湾镇站,如今的轨道交通三号线江湾镇站附近) 但自国军从10月28日撤出后,江湾镇就此沦陷。 在这里居住多年的老上海们,曾向媒体介绍过,当年亲眼看到,偷运粮食到市区的上海人,在过关卡时日本兵发现,直接用刺刀捅死。 这段屈辱的历史,同样被记录在一本名为《上海历史导游地图册》的地图册里。  (图:当年,日军在江湾镇上竖起了林大八的墓碑) 在“五角场”一页里,用红、绿、黑色分别标识着上海五角场一带的路名,其中红色为30年代日统治时的旧名,绿色为二战之后到1949年前的路名,黑色则是现地名。这三种颜色分别标有“大八辻”、“大八寺”和“大柏树”字样。 由于“辻”字是和制汉字,也就是中文里没有这个字,所以,当地居民谐音称为,“大八寺”、或“大八字”。 谁改了“大柏树” 抗战胜利后,不管是“大八辻”、“大八寺”,都被认定为“敌性地名”,上海市政府曾下令改称“逸仙路”,但未取得成功。 1984年,市政府将当地划入虹口区和杨浦区,虹口区部分于次年组建“大八寺街道办事处”。恢复了“敌占区”的名字,一下子接到了大量投诉、甚至反映到了市政府。 1988年,大八寺街道改名为,“运光新村街道”;1989年3月2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命令,将大八寺及所有相关地名、店名、站牌名,全部按上海话谐音,改为“大柏树”。 详生汽车和大柏树 抗战胜利后,引发地名争议的是祥生汽车公司的一个决定——当年,公司在此设立汽车站,站名依音写成,“大白寺,又作大八寺”。  随后,招致大量当地居民不满,指出这“大八”是日军大佐林大八的名字,上海市政当局认定其为敌性地名”而将其改为逸仙路站,然地名本身并未消除。 五十年代,市测绘机构在不明真相情况下,见此五叉路口形如“大”字,便在上海地图上,标上了“大八字”。 而北郊工务所,则继续以祥生公司命名的“大八寺”,在此设立地名牌。从此,形成了“大八字”与“大八寺“,音同字不同”之地名。 这个消息公布之后,质疑还没有平息。  有人认为,当年叫“大八字”,是源于一座叫“东八字桥”的桥名,这座桥位于现在的柳营路与水电路的交接处,今称“同心路桥”(当地人仍称其为“八字桥”,是淞沪抗战的重要纪念地),显然其地名,是从桥名而来。 当年淞沪抗战时,中国军民在八字桥上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击毙日军多人,是称“八字桥之战”。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大八字”一名非但不具有侮辱性,反而应该作为抗战的历史见证。不过,现在已存的宝山县地图太过简单,故而这一说法还需要更确凿的依据予以佐证。 后记 如今,大柏树地区已呈现出一派现代化都市的风貌。 这里人来车往,熙熙攘攘;高楼林立,交通发达。逸仙高架道路、明珠轨道线穿梭其间,使大柏树附近的居民出行更加快捷。大型超市“易卖得”亦在此落户,成为虹口、杨浦等区居民购物消费的场所。  这里因有沪办大厦,还成了外省市在沪常驻机构和派出机关的集中地区,又有上海商务展览中心,是本市的内贸展示活动中心。今日的大柏树正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他的历史使命已经超额完成,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 l 纪念 混沌思想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外滩最神秘建筑!关闭多年的沙美大楼重新开放!从这里看上海美出天际! 侬好上海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东北的差距 千味文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十里洋场上海滩(五)【老克拉】杂谈:看懂上海 2015-10-29  上一篇文章《海派“横浜桥”》发布以后,我们收到许多老法师与老克勒的留言,有对我们内容的补充,也有对内容中存在的纰漏提出批评。在此对所有关心我们的网友表示衷心感谢,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做的更好。 @J.Smith V 留言:横浜橋在四川北路,不是在四川中路。 经过核实,这的确是我们的疏忽,感谢这位网友的指正。 @谈谈 留言:虹口区第二工人俱乐部应该是90年代拆的,另外白厦宾馆在工人俱乐部拆前就已经建成,而且在桥的北面! 经过核实,白厦宾馆建于1986年,第二工人俱乐部具体拆除时间暂无法核实,我们将继续考证。 @潘士俊 提问:这里提到的“前戏剧学校”是否桥北永安电影院旁的,文革时叫“洪湖中学”的?@罗永同 回答:前戏剧学校在上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叫新力中学,我在六十年代初上中学时每天路过此地。 @有媛来相见 留言:四川北路永安里有周恩来住过的故居。 永安里44号是周恩来在上海早期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地点(周恩来堂伯母家)。1927年至1931年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人经常来这里居住。 ************回复留言分隔线**************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作为平凉西块的代名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 八埭头的起源 清秦荣光著《同治上海县志扎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版)记载:“杨木浦今志谓杨树浦之别名。”“杨树浦案府志作杨名港。”杨木浦,杨名港和杨树浦,即今之兰州河(杨树浦港)。杨树浦港西属高昌乡,当时靠近提篮桥附近现在叫“八埭头”的地方,它的周围还是一片农田。  “八埭头”位于今平凉路景星路至许昌路段,它的正确范围,据《上海市路名大全》的说法,应包括通北路全线在内,“通北路南起杨树浦路,北迄唐山路。1898年筑,原名韬朋路,1943年改今名。与平凉路交会处(习称八埭头)是较早的商业中心。” 最早的近代工业园区 拥有百年工业文明的杨树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树浦的老企业代表了中国近代工业早期的最高水平。八埭头区域又是杨树浦工业带的最早工业园区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最集中的区域,有:天章记录纸厂、杨树浦水厂、上海船厂总部码头、恒丰纱厂、正广和汽水厂、花旗烟厂等等,大多是1880—1884年建造。  房地产业的发源地 埭,音dai,在沪语里的意思是“排”。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树浦工业兴起。,外商在杨树浦路上开了许多工厂,江浙农民离乡来杨树浦当苦工谋生的逐年增多,据记载:“这些工厂约需雇员12000多人,不包括已经雇佣的25000工人在内,其数目几乎增长到接近当时实际人口的3倍。由于工业的发展,这一地区成了房地产商竞相争购的黄金地段。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带动商业的繁荣。  光绪二十五年,租界向东扩张,境内租界地区达10.98平方公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骤增,住房需求量增加,加之地价低廉(仅市中心地价的一成左右),房地产商应时而生。 1908年,天主教会在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供职员和工人居住,“八埭头”由此得名。此后,周边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日盛。 百年杨家宅 如今,以平凉路为主干,八埭头两侧腹地星罗密布着观之不尽、游之如入迷宫的小巷小弄。传统的石库门弄堂,知名的有三益里、隆仁里,还有建制略显简单的新康里、汾州里,都当得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说。  在八埭头这么多的旧宿、老屋、棚户区之中,夹杂在通北路、汾州路间,紧靠榆林路的一片本地人村落“杨家宅”,就多少显得有点落相,有点沉默了。杨家宅的建筑特色基本保留了百年之前的风貌,一口古井,几排木门,沿着屋梁蜿蜒的爬山虎。砖瓦上,凝着风霜;罅隙里,淌着光阴。  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杨家宅的年纪比她们的祖母还大,也不知道到底是清代同治还是光绪年间造的房子,以前应该是某地主的产业,解放后政府把土地廉租给了当地的老百姓。杨家宅的房子你从外面看好像是一个门面,但里边至少有六七户人家挤在一起,一点多余空间都没有。一百年下来,老屋的骨架早已咯吱作响、摇摇欲坠,墙壁斑驳、楼梯窄仄、地板不平。 解放前领导人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由北京抵达上海,来到八埭头区域的西南方向汇山码头欢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汇山码头现更名为秦皇岛码头。  1927年3月初,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到杨树浦部委机关,也就是八埭头北侧长阳路斯文里13号,召开新老伯和、恒丰等5厂党支部书记会议,了解起义的准备工作,并亲自指挥第三次武装起义。  长阳路斯文里13号,(原址已拆)1926年初至1927年3月,中共杨树浦部委机关设在这里。 刘少奇在杨浦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做了不少有影响的工作。他总结过去区委常遭破坏的经验教训,实行机关工作家庭化,区委的各种会议都放在自己或同志家里召开,八埭头一带便成了刘少奇同志经常活动的重要区域。 老杨浦的南京路 1909年,平凉路、福禄街上惟兴里和亚纳里等建成。从此,八埭头以通北路为纵向、平凉路为横向的一楼商铺便成了杨浦区境内最早的商业街市,在它的鼎盛时期,汇集了几十家商户,包括著名的和丰泰百货店、协泰祥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国药号、大同南货店,还有米店、酱油店、混堂、照相馆和典当行……说它是老杨浦的南京路,一点都不为过。  康明照相馆 “康明”照相馆,开设于世纪30年代,绝对称得上照相界的老字号。那个时候,‘康明’不光在杨浦区,哪怕在市里,都是叫得出名号的,很多新娘子的姆妈指定女儿到 ‘康明’来,因为这里的摄影服务非常到位,照出来就是漂亮。 ”  “康明”最辉煌的时候,有二十几个工作人员,三处店面。 “以前照相馆工种分得很细的,修底片、放样、上光……一样一样梳理下来,稍有差错老师傅就要骂的。 80年代,香港还特意邀请上海的师傅过去交流访问,讲授着色技术。 如今数码时代,小青年都玩自拍、玩PS了,老照相馆渐渐成了“古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康明,于2014年停止营业。 沪东状元楼 杨浦多数是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的移民。他们各有自己的饮食习惯,餐食口味不尽相同。为了适合甬(宁波)籍居民的饮食口味,1921年,杨浦区平凉路八埭头地区(现403号)开设了一家甬帮菜馆——沪东状元楼,专营甬帮菜肴。  旧时沪东状元楼的堂倌服务有一套独特的规矩,例如:堂倌端碗时,双手可以把十碗饭叠罗汉似地端起,客人点菜时,堂倌从大堂一直喊到厨房,“阳春面两碗”,“三鲜面要过桥”,这叫“响堂制”。堂倌结账时一般都是口算,且分毫不差。要是算错了账,就要赔钱,甚至被老板炒鱿鱼。  沪东状元楼以烧、蒸、烤、炖等甬帮菜肴特色见长,其中苔菜面拖黄鱼、锅烧河鳗、雪菜大黄鱼汤、苔菜烧肉、冰糖甲鱼、墨鱼大烤等脍炙人口的佳肴,深受宾客的青睐。 2010年,平凉路403号易主,这家百年老店歇业。  如今,八埭头附近的建筑仍多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平凉路上大部分老字号都已易名或消失。今年下半年,“八埭头”的旧改就将基本完成,到那个时候,八埭头周边的石库门弄堂也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滨江豪宅”。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记忆 | 梁波罗:36年前,随孙道临去新加坡演出 夜光杯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下) | 作者:芮永华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外滩最神秘建筑!关闭多年的沙美大楼重新开放!从这里看上海美出天际! 侬好上海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白相”大世界 》十里洋场上海滩(四)【老克拉】杂谈:看懂上海 西藏南路1号的上海大世界最早是由中法药房老板黄楚九创办的,1917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开幕,以游乐为主业。1924年起,改原先二层砖木结构为西洋式建筑,楼层加到四层,设古钟式顶,总高55米,建筑面积135,800平方米。 大世界在黄楚九、黄金荣经营时代,均以演剧、游乐为主业。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流氓、妓女充斥其间,大世界一度成为“乌烟瘴气”的代名词。1954年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大世界,改名人民游乐场。1974年改为青年宫,1987年恢复原名。 远东第一俱乐部 早在上世纪,上海滩的大亨黄楚九办游乐场是出了名的,而使他更为出名的就是办“大世界”。 1916年黄楚九准备觅地造屋时,当时上海滩各种游乐场已有十多个,大多设在公共租界里。法租界驻沪领事甘司东知道这事后就希望黄能把这一新游乐场办在法租界,以促进法租界的繁荣,还表示法租界将全力给予支持和保护。黄楚九自然高兴,就在洋泾浜(现延安东路)旁边觅得了块1.4万平米的土地,着手兴建“大世界”。  黄楚九 当房子造好一半时,黄楚九请了一个风水先生来。这个风水先生就跟他讲了:“大门朝东通黄浦江,黄浦江又直通吴凇口,吴凇口每天潮起潮落,会卷走财气,不可不可!”黄楚九听后觉得有理,赶紧吩咐把大门堵上,另在西北部重开大门。 可是风水先生来到西北方向,看看天又看看地,说:“此处南来北往邪神太多,须建一宝塔来镇恶克邪,方才能大福大顺。”黄楚九听了有些犯难,游乐场是娱乐场所,游人又不是来烧香的,供在场内有些不伦不类。不过,他到底老谋深算、脑子活络,想了个好办法,即把宝塔架高,盖在大门上面,这样四层屋顶上再加塔楼一座,岂不既威风又镇邪?  1917年“大世界”开业 位于上海洋江浜西新街 1917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开幕时,中外名流云集,黄楚九为此风光了一阵。号称“远东第一俱乐部”的上海大世界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杂耍台、中西餐馆等,也确实如法国总领事所希望的那样,大世界成了繁华的流金之地,加速了法租界的繁荣。 然而黄楚九的好梦并不长久,大世界被旧上海的帮会头目黄金荣仗热吞没,搞得乌烟阐气,败坏了娱乐业的名声。  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世界 人民游乐场  当年大世界宣传画所描述的内容 正是上海人印象中的大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肃清了旧社会大世界残留的遗毒——妓女、匪兵、烟鬼、流氓通通不见了踪影,一些低俗的节目也被取缔,同时,也留下了大世界的精华——低廉的票价和丰富的节目,以及大世界的标志——哈哈镜。 大世界照哈哈镜 大世界最具特色的就是”哈哈镜”了,十二面大镜子能使人变长、变矮、变胖、变瘦等,千姿百态,引人捧腹大笑,故谓之“哈哈镜”。  大世界的12面哈哈镜就放在进门不远,人未到就已经听见笑声一片。作为大世界进门的第一个惊喜,哈哈镜曾经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那时候,人们去大世界都讲“白相”大世界,要激动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的。小时候爸爸带我去大世界,进门照哈哈镜是必经项目,而我总是骑在他脖子笑得乐不可支。照完哈哈镜不过是个开头,之后还有很多演出场子、游玩项目什么的,好一天从头“白相”到尾。  大世界里面的旋转木马 肚皮饿了怎么办?大世界的小吃也很多,双档、单档、油豆腐线粉汤等。也有不少人喜欢自带饭菜,带着饭盒游大世界当时也成了一种风气,一是省钱,二是便于赶场看戏。 一张大世界门票二角五分,那时候二毛五是什么概念?妈妈拿着二角五分钱,可以拎半篮子小菜回来。当时“白相”大世界,家里头是要估摸一番的,三两个人去一次大世界,全家的菜金都在里面了。 个么有些人就自备干粮了,然后从开门一直瑟瑟根根玩到天黑关门,上海人叫“玩出本钿”来。外地人要来上海,可以不去外滩,但一定会去白相“大世界”,坊间有句话就叫“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  1980年代的上海大世界(青年宫) 90年代大世界推出的“大世界擂台”和“吉尼斯纪录擂台”赛,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绝技高手,创造了国际和国内众多“唯一”和“第一”的纪录。 那时候每逢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新婚夫妇还在大世界举行集体婚礼,又热闹又节约,这种新的婚礼方式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时尚。    百岁大世界 大世界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或者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讲,都是挥之不去的一种记忆。 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的繁荣,文化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各类顶尖时尚地标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曾经风光的大世界逐渐不声不响地隐身于历史的深处,再没有了往日的门庭若市。  摄于2002年(作者:汤德伟_2009) 从2003年时为了修缮,大世界闭门谢客,这一关就是13年。中外游客、上海市民慕名而来,只能远远地遥望“空世界”而叹息。但是,上世纪流传的那句“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或许明年又要流行了。市政协会上说,大世界将于明年,也就是建成100周年时复业,保留传统的哈哈镜,同时引入现代技术形成的升级版哈哈镜。 但在我看来,不论如何修缮,大世界终究不是当年的大世界,人也已不是当年的人。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他的历史使命已经超额完成,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 l 纪念 混沌思想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记忆 | 梁波罗:36年前,随孙道临去新加坡演出 夜光杯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上海:老字號酒菜館(1) 唐超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十六铺的记忆 》【老克拉】杂谈: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懂上海 2017-10-22 前言 十六铺码头,是上海 外滩最著名的码头,拥有150年历史。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 人文记忆。以前这里非常热闹,不管是货运还是客运都很繁忙。码头上停靠的船一只接一只。乘船的人多得不得了。岸上各种商号、店铺、仓库林立,车来人往。   十六铺的由来   咸丰年间的十六铺码头 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南北洋航运贸易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那时,十六铺码头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了。  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距今约140余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则由铺内各个商号共同承担。最初计划划分27个铺,因为种种原因实际只划分到了16个铺(即从头铺到十六铺)。而其中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从当地的街道名称也可以看出当时十六铺地区商贾集中、各行齐备的情形。  当年繁忙的十六铺码头,装运货物全靠人力 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有故事的码头  以前十六铺码头的船可以到四面八方。到长江里的各个港口,到宁波、温州等近海港口,都可以去的。外国港口也可以去的。据史料记载,1919年4月一天的上午,湖南新民学会的一批学生20多人就是在十六铺码头上船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的。据说当时毛泽东也去码头送行。  当年停靠在十六铺的外籍军舰 以前在十六铺这里也发生过许多故事。据资料记载,上海大亨杜月笙14岁的时候初到上海,就是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的。还有一个上海大亨黄金荣进了巡捕房后,做了包打听,也经常在十六铺一带活动。那时候,他一身便装,一天到晚泡在茶馆店里,喝喝茶、吹吹牛,从中收集情报,联络眼线,也算是他的工作。  行驶在黄浦江上的“江亚轮” 还有一件大事情,就是“江亚轮”事件。1948年12月3日,满载客货的“江亚轮”在长江口爆炸沉没,三千多人遇难。这是旧中国发生的第一大海难。当天下午4点钟,这艘“江亚轮”就是从十六铺3号码头起航开往宁波的。  由盛转衰   解放后,十六铺码头主要开到长江的轮船和到近海宁波、温州的船。十六铺地区码头成为上海港务局所属的上港四区和上海港客运站。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客运的迫切需要,原来的装卸区和客运站合并,以十六铺码头为基地,重新成立了上海港客运总站。  1982年建造的十六铺新客运站 由于设施陈旧跟不上,1982年,将原来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拆掉,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当时的新客运站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据当时报纸报道,新的十六铺客运站有三大亮点:一是自动扶梯,二是摄像头监控,三是造了7个小候船室,落地门窗、空调、沙发,连市政府各个委办也来借用。一时轰动上海。  吴淞客运中心是现在的上海水上客运门户 公路大发展后,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就衰弱了。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上海到宁波只要4小时的车程,从十六铺出发的水路航线后来就停了。2004年9月,随着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全部迁到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十六铺一度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旧貌换新颜  尽管老的十六铺码头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历史的烙印无法磨灭,以至于在上海俗语中,“刚从十六铺上来的人”特指对上海一无所知、不懂上海规矩的人,略带贬义。但是,对于千千万万的靠水路坐船到上海的人来说,十六铺就是上海的名词。  现在的十六铺去,这里已是另外一番新的景象了。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一期工程,是对外滩十六铺地区的全面改造和全新开发。全新的“老码头”地处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505弄,其前身为上海油脂厂。这里已然成为南外滩板块的时尚新地标。  闲坐屋顶的欧式露台,看黄浦江江水滔滔,楼下曾是黄金荣、杜月笙 的仓库。如今,老码头融合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文化、商业与风尚,呈现给世人别具一格的海派风情。也是上海新人们必去拍照留念的地方。  现在的十六铺,旧貌换新颜。不过,这个不起眼的路牌–竹行码头路,依旧记载着历史,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积淀了太多太多…….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世界上最贵的花,一盆就是一座房子!看过的贵气满满~ 最美风情集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上海:老字號酒菜館(1) 唐超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下) | 作者:芮永华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老克拉》十里洋场上海滩(三)扎劲!这样的上海老歌侬听过伐?留言赢《流金岁月》演唱会贵宾票! 东犁退休俱乐部 今天   如果说有哪一座城市可以通过歌曲来了解,那非老上海莫属。 提到上海老歌,大家想到的是不是“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似乎老上海的流行歌曲就等同于“靡靡之音”。其实,上海老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不单有“歌舞升平”的夜生活,还有沪上的美食、街头的玩乐、石库门里众生相……可谓无所不包,宛如一幅幅唱出来的城市“实景图”,至今都令人回味无穷……   歌声里的上海美食 昔日上海滩,汇聚各式菜馆酒楼,不少留存至今,已成百年老店,但是其经营特色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比如提到“五芳斋”,我们立刻想到“粽子”,而在老上海,五芳斋里的美食还真不少呢,一首名为《五芳斋》的老歌将五芳斋乃至老上海的好菜都“保留”了下来。  第一段是服务生向顾客介绍菜单: “有黄河鲤鱼,青浦芥菜,四川白木耳,福建青海带,北京溜丸子串汤。那南京烧鸭子来得快, 那个广东叉烧,湖南辣椒,合拢起来炒一炒,辣得很好!云南火腿,山西皮蛋,合拢起来拌一拌,下酒又送饭。蘑菇豆腐汤,又嫩又清爽,又烫又香”…… 第二段是服务生向顾容介绍酒类: “有五加皮酒,青梅白干,全是好酒”,并提醒顾客“择酒如同择朋友, 稍一不留神,坏事又伤身。”最后顾客表示:“今朝饮酒,不醉不休!”  街头叫卖有“专属”歌曲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聂耳创作的《卖报歌》是老上海街头叫卖题材歌曲的代表作。但除了“卖报”,当年在老上海街头,“卖油条”、“卖烧饼”、“卖梨膏糖”都有“专属”歌曲,而且创作者或演唱者还均是“大牌”。 “卖油条,卖油条,长街短巷到处地叫。哪里来的温?哪里来的饱?/卖油条,卖油条,爹娘年已老,女儿年犹小,还有妻子辛辛苦苦、勤勤俭俭真正好/卖油条,卖油条,谁买我的热油条?滋味适口价钱巧,三个 铜板买一根,不欺老也不欺小。” 这首《卖油条》的作者是明星影片公司的作曲家许如辉,沪剧《少奶奶的扇子》 即为他的戏曲代表作。 而《卖烧饼》则由“金嗓子”周璇演唱:  “卖烧饼,卖烧饼,卖香的甜的饼,出汗的朋友,出力的朋友,快来买我的饼/卖那香的甜的饼,卖那疗饥治俄的饼,吃了我的烧饼,耐饥耐饿长精神,工作更起劲。” 梨膏糖是上海城隍庙的特色产品,街头也时有叫卖。《夜来香》的作者、著名音乐家黎锦光就专门创作了一首《卖梨膏糖》: “卖梨膏糖,卖梨膏糖/小小的方方的糖,甜甜的香香的糖/诸位若是不相信,送一包给你尝一尝/哑巴吃了我的糖,跑上戏台唱二黄/聋子吃了我的糖,去听哑巴唱新腔/瘸子吃了我的糖,连跑带跳去帮忙/瞎子吃了我的糖,睁眼要看我的梨膏糖!”  唱出来的大世界哈哈镜 “大世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哈哈镜。《哈哈镜》就是一首别有寓意的歌曲,讽刺了当时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虚情假意的人际关系: “我对镜瞧,你对镜瞄,让大家哈哈笑,看,有的痩呀有的胖,都看得受不了/我对镜瞧,你对镜瞄,让大家哈哈笑,看,有的丑呀有的俏,都变成假面貌。假如你照出真面貌,人家会骂你是人妖/我对镜瞧,你对镜瞄,让大家哈哈笑。看,有的丑呀有的俏,都变成假面貌。”  石库门里的众生相 旧上海的民居建筑以石库门为主要形式,二房东往往要将住房分租给好几户三房客。夫妻相骂是石库门内常有的事,有一首《夫妻相骂》歌,对此有绝妙的描绘: (妻)自从嫁了你,幸福都送完,没好的穿呀没好的吃,没有股票呀没有田地房产,没有金条也没有金钢钻。住的也不宽,用的又不全,哪一件教我过得惯?这 样的家庭简直是殡仪馆! (夫)自从娶了你,每天听你烦,你说投机呀我不干,你说囤积呀我是更不愿,不做贪官哪里来金钢钻?良心你不管,名誉你不关,难道你要我做盗犯?这样的女人简直是原子弹! (二房东)你们搬了来,邻居都不安,不是女的哭就是男的喊,人家吃饭呀你们就捣蛋,人家睡觉你们就总 动员。骂也不相干,死也不肯搬,哪一天没有神经战?这样的家庭简直是疯人院! 还有一首《讨厌的早晨》,可以说是上海石库门生活的真实写照: “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跟着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跳是三层楼的小东西,只有卖报的呼声,比较有点书卷气/煤球烟熏得眼昏迷,这是厨房里的开锣戏,(破尿布)飘扬像国旗,这是晒台上的开幕礼。自从那年头到年底,天天的早晨总打不破这例,这样的生活,我过得真有点儿腻。”  此曲出自影片《鸾凤和鸣》(1944),周璇演唱。 石库门里的芸芸众生相,在这些老歌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文/赵士荟  生活中的小圆满 人的耳朵很奇怪,我们心中最好听的似乎总是十几岁二十岁时听的那些歌。那些歌伴随着我们的青春,驻留在最美的回忆中。海上金曲并非靡靡之音,而是生活中的小圆满,有超出大家想象的趣味和幽默。 《苏州河边》写于1946年,两位有情人夜晚在苏州河边散步,试图走出当时那个混乱的世界。 “河边只有我们俩个,星星在笑,风儿在妒;轻轻吹起我的衣角,我们走著迷失了方向,尽在岸堤、河边彷徨。不知是世界离弃我们,还是我们把它遗忘”……  《苏州河边》词曲作者:陈歌辛 白光的《桃李争春》,歌词里唱到: “只要我爱你,不管你爱我不爱”…… 这里面的爱情观是:我爱你,与你无关。白光的歌就写得这么大胆。 像《假正经》里唱到: “你想看你要看,你就仔细的看看清,不要那么样的装着,不要那么样的装着,一本正经一本正经”…… 很幽默地调侃了男性一本正经,想爱不敢爱的状态。” 退休俱乐部粉丝 专属福利 王维倩·戴军《流金岁月》演唱会 上剧场·秋日私语·上海往事  有人说,有些人、有些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将埋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唤醒。从旋律悠扬的经典歌曲串烧,到讲述上海一代音乐人传奇故事的岁月歌声,再到老电影中的经典插曲等,这些海上金曲都将在《流金岁月》演唱会上一一呈现。上海歌剧院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王维倩和著名歌手、主持人戴军将带着大家一起重温那段流金岁月,品味经典老歌的不朽魅力。 演出时间⊙2021年10月22日-10月24日 演出地点⊙上剧场(上海市徐家汇美罗城5楼) 各位退友 你最喜欢哪首经典老歌? 你与金曲之间有什么故事?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我们会从中挑选两位幸运粉丝 送出10/22 19:30的贵宾票一张  往期精彩回顾 ■身体7处尺寸,关乎寿命长短!快来量一量~ ■最佳午睡时间竟是……超过这个数,心血管问题风险大增! ■5种食物竟是“吸油大户”,你却天天在吃…… 你点的每个【分享】 我们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动动小手 点个【在看】再走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马尚龙:不喜欢上海才需理由 夜光杯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中国国歌怎样传唱到全世界?外国女孩克丽丝用这部原创动画短片告诉你 上海发布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喜欢上海的理由】“力量之声”:用歌声记录上海的多面风情 乐游上海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老克拉》杂谈:十里洋场上海滩(漫谈八仙桥 )在这里,看懂上海 看懂上海 2015-11-10 八仙桥是上海的一个地名,这不是一条街,也不是一条弄堂,而是一块区域,这个区域就是现在西藏南路、淮海路、金陵路、龙门路、延安路这一块围绕起来的地方,当时在20-30年代属于法租界,是一般平民寄居的地方,也是比较繁华的商业中心。它不属于西区高尚的上只角,也不是杨浦、闸北、普陀的贫民区,这里有大量的店铺、石库门房子的群落,也有很多广式连排房(简易石库门),也有一些新式里弄,因此居住了各阶层的人士,五方杂处,华洋混杂,是一个中产阶级为主的寄居区域。但是这里的确是一块具有老上海特色的生活区域,只是,现在这里旧时的痕迹已经几乎没有了。  八仙桥的四座桥 1900年,这片区域建成了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这里的交通要道地位逐渐开始显现,沿街的商铺也逐渐增多,以菜场为中心的老区开始形成,因为附近的周泾上有一座八仙桥,所以该地区被大家俗称为八仙桥。1917年八仙桥东北面开设了著名的大世界游乐场,接着恩派亚大戏院、黄金大戏院、南京大戏院、恒雅甬剧场等相继在附近建成,极大地刺激了八仙桥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大小饭店星罗棋布,各种商店鳞次栉比,由此,八仙桥发展成为老上海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张照片摄于金陵路、柳林路口,按地图来看停出租车的位置就是原来的八仙桥。 当年的八仙桥由于河多,自然桥也多,八仙桥地区原来有“老八仙桥”、“中八仙桥”、“南八仙桥”、“北八仙桥”四座,加上这里多条河道的交汇,可以想象这种星罗棋布的场景。  法国人、葡萄牙人和中国人一起摆摊;笋干、豆腐和奶酪、面包——中、洋产品一起上市的独特奇景,渐渐形成一个著名的“八仙桥小菜场”。 1917年大世界建成,这四座“八仙桥”也拆除,至今在世上只有人们记忆中的“八仙桥”,早年车到这个地区,卖票的会喊;“八仙桥到了!”,现在呢?这种声音也听不到了,因为这样叫,小青年会觉得怪怪的——哪里来的桥? 黄金荣的家 八仙桥居住的名人,在八仙桥最有名的名字就是黄金荣,当时他住在淮海路龙门路附近的均培里,这是一条门朝东南方向开的弄堂,现在上海广场就位于它的原址,均培里有几幢高大威严的石库门房子,其中到底最大最豪华的一幢就是黄金荣的家里,门楣特别高大,门上一副狮口黄铜门环金光铮亮。  弄堂里厢蛮暗的,但是极有气派又很谨慎,黄金荣把家安在这里是有深意的,一是此地地处法租界,他原是法租界的华捕,与租界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呼百应,可以寻求保护;二是这里地处两路路口,出脚方便,既可以享受繁华生活,又可以在有事时一走了之,近可在法租界盘桓,远可以去英租界暂避;三是他的产业也居多在此地,黄金大戏院、大世界等等,可以坐收渔利,管理方便。 解放后黄公馆变成了龙门路地段医院。 刘春山在八仙桥 八仙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寄居的人群,也吸引了一些艺人在这里居住,既有房价和租金便宜的因素,也有就近观察生活和社会,吸收生活的养分,能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之意。三十年代著名滑稽艺人刘春山就住在八仙桥,说起刘春山,老上海都晓得这个“潮流滑稽”的威名,他有本事把早上《申报》、《新闻报》上的新闻,编成滑稽段子,晚上在自己演出时就说唱出来,真是旁征博引、针砭时弊、嬉笑怒骂、活色生香,一时成为上海一景。极盛时代不仅舞台上刘春山潮流滑稽大为流行,就是广播电台也唱的家家都说刘春山。  今天的海派清口,周立波半年只说一段同样题材的段子已属不宜,可是刘春山天天晚上不一样,这叫什么功底。而刘春山的这些艺术灵感和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他居住的八仙桥。当时姚周、杨华生、笑嘻嘻、范哈哈、张樵侬、袁一灵等在自己的滑稽生涯中也多少受到刘春山潮流滑稽的影响。  刘敏扮演的富贵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因遭到日本人和汉奸的迫害,刘春山一病不起,1943年在上海辞世。他的儿子小刘春山是著名的评弹演员,在上海小有名气;女儿刘敏近年来更是走红上海滩,她在海派情景剧《老娘舅》中塑造的苏北富贵嫂,也成为大家喜爱的角色。 “老人和”的糟货 本帮菜馆“老人和”是上海最有历史和特点的菜馆之一,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叫人和菜馆,后来有分号开出去,故八仙桥金陵路这里的本店就叫“老人和”了。  这家点最出名的菜肴就是糟货,伊拉的糟货的香味与滋味在本帮菜馆中无出其右,只要进入阴历6月,老人和就开始用自己调制的特色糟卤来做糟货应市。夏天天热时很多人家不愿自己起火做饭,而且人的胃口也不好,要是晚上买一点糟货回去下饭过老酒,顿时胃口大开,味道不要太赞哦!那是老人和店门口挂一幌子,上用颜体字写上两个敦实的大字“糟货”,再加上糟货的香味一飘,谁还走的动路? 做糟货最好的东西是熟的白肚、门腔(沪语俗称,也就是猪舌头)、猪脚爪、鸡脚爪、鸭舌头、小黄鱼、毛豆、素鸡等等。当时这些都是贱货不值钱,不像现在动则60-70元一斤,不过几毛钱的事。当时人们每样撮几样回去,也不过一元钱左右,到晚上全家搬个小桌子弄几张小凳子,坐在撒了水的阴凉弄堂里一起享用买来的糟货,男主人咪一点黄酒(当时啤酒是洋货,八仙桥那里的住民接受度不高),全家老小一顿美味的夜饭就解决了。  后来“老人和”搬到了瑞金二路打浦桥,没过多久也关张歇业了,但是糟货还是以这家店的名义每年夏天供应市民。 八仙桥的崛起 上世纪二十年代“八仙桥地区”的崛起,要归功于租界和华界的禁烟条令,福州路的烟馆都移到八仙桥一带。可以想象,吃喝嫖赌一时兴旺是怎样的场景——戏院,妓院,酒店,商店,新式里弄房子应运而生,人们也在这里聚居。  在金陵中路段,馬路的北面有宝大祥、协大祥二家著名的绸布店、有参店、药店、茶叶店、全国土产商店、以及龙门路与金陵中路交汇处的;著名的八仙桥小菜场、菜场旁的日日得意楼(茶楼兼书场)金陵中路段的北面则有:西藏中路口的黄金大戏院(大众剧场)、五金店、金中食堂、布店、月宫理发店、百货店、西湖浴室、邮政局…… 闲时,你可以在“月宫”理个发。然后去“西湖”洗个澡,这个西湖浴室,当时设施算是好的,还有雅座,可是与今天的大浴场相比也实在简陋,不过黄金荣可是经常光顾的。 这一范围内,可以说百业杂陈。游客可以在这里买到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  四十年代金陵路的协大昌和华洋杂货铺 金陵路西藏路口的鹤鸣皮鞋店,是当时时髦青年要去的地方,还有宝大祥、协大祥绸布店都在那里有巨大的店面,当时绸布店中收款开发票都只是在店当中设一个收银台,收银台与每一个柜台之间都架设了铁丝构成的网络,网络上有铁夹子,营业员收到钱款并开出出货单后,就把它们用铁夹子夹好,用力一推夹子,夹子就滑行到收银台,出纳计算后,将找头和发票也用夹子夹好,用力一推就到了该营业员的柜台上方,营业员取下核对后交给客户,银货两讫,生意成交。 戏院荟萃 歌舞升平 八仙桥当时是一个剧院、戏馆、游乐场、电影院汇聚的地方,当时这里电影院有南京大戏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厅,这是专门放映首轮电影的豪华影院,据说是和好莱坞华纳、哥伦比亚等影片公司连线的。  在金陵路上有一家黄金大戏院,这是黄金荣的产业,当时麒麟童就是在这里唱《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四进士》的。1947年越剧十姐妹就是在这里联合义演《山河恋》,一时轰动上海,现在众星寥落,已成绝响。还有在淮海路龙门路路口有一家恩派亚大戏院,它有一个圆圆的顶,在当地十分明显,这里解放以后改称嵩山电影院,专门放新闻纪录片。 八仙桥的大世界 当然八仙桥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娱乐场所,就是延安路和西藏路转角地方的大世界,过去叫荣记大世界,也是黄金荣的产业,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娱乐场,所以上海当时游乐场基本都以大世界命名,南京路西藏路有新世界、南市有南市大世界、杨浦有苏北大世界,可见名头之大。  大世界最为传扬的就是门厅里几个哈哈镜,把自己变形的人影推到自己的视野中,使自己哈哈一笑。大世界还有各种地方戏、滑稽戏、杂耍的演出,各路艺人通过这个平台来唱红自己,走向上海滩的大舞台。戚雅仙、毕春芳、小彩舞等等都曾在这里登台亮相,并且一炮走红。 大世界近百年来那座罗马式的塔楼一直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无论是大世界游乐场、人民游乐场、东方红游乐场还是青年宫,又再回到大世界,这里就是上海人心头一个永不消失的焦点。  现在的八仙桥已经变成一个现代高楼林立,看上去有点像香港、东京八仙桥或者纽约什么地方的现代CBD。虽然现代了,可是没有了特色,没有了上海的风情,没有了我们熟悉的街肆。八仙桥作为一个地名可能还会长时间的留存在历史书上和人们怀旧的脑海中,可是作为老上海的商业中心、娱乐中心、交通中心它已经不复存在了。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外滩1号到33号 阅读建筑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上海:老字號酒菜館(1) 唐超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我个卢湾情结 济民说写沪语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分享 无所不侃 》【人生哲理】《老克拉》杂谈 好帖1:我们终其一生、大多所行,不过苟且二字  好帖2:井蛙不可言海,夏虫不可语冰  好帖3:灵魂没有归处,人才不择手段  好帖4:真正领略了就会明白……  好帖5:家庭教育是守卫孩子灵魂的最后一道防线  好帖6:如果无能为力,那就顺其自然  好帖7:刻骨铭心与不动声色  好帖8:少一个走入绝境的人,社会就多一份安全  好帖9:醒悟需要两个条件:聪明和善良  好帖10:陪女儿相亲,自己坠入爱河  好帖11:凄美爱情故事  好帖12:有必要写得这么刺激嘛  好帖13:哲学家的定义  好帖14:不是……而是……  好帖15:原本你以为属于你的东西,其实也很容易离去  好帖16:无用的……  好帖17:他的存在是你最大的安慰  好帖18:真正强大的人,绝不会以他人作为参照系  好帖19:内心深处形成一套独特的三观,这就是信仰和灵魂  好帖20:仰望星空,走向文明;低头觅食,走向丛林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宁白 :“多好的孩子啊” 知青情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吉劭居:我助女儿逃作业 吉劭居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看了这个陪娃上学5年的爸爸,才知道这4件事,妈妈别管,一定要爸爸做! 报刊文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
《馋死老克拉》鲁迅个条头糕,我个重阳糕 上海老底子思念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吳越小豬 ,作者高佩明  【华丽时尚】纽约~上海中国网络你我的吳越情節。介紹吳越語言、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鲁迅个条头糕 我个重阳糕 作者:沈嘉禄 改编:丁迪蒙 配乐:周俊 朗读:高佩明  (上) 鲁迅个条头糕,我个重阳糕(上) 音频: 00:00/06:48 秋天是收获个季节,新米、园蔬、水鲜,南北水果次第涌了过来……秋天也是糕饼个季节。勒农村,新谷轧米磨成粉,蒸几笼米糕庆祝丰收。城里向呢,勒沈大成、王家沙、乔家栅等等老字号个门前头,从早到夜勒排队,赤豆糕、黄松糕、条头糕、松花团、粢毛团、双酿团、玫瑰方糕……还有老派上海人庆生个辰光必勿可少个寿桃搭仔松糕。  上海人家乔迁新居,一定要买交关定胜糕分别送拨邻舍隔壁。定胜糕腰细、两头大,形状好比是木匠师傅拼接木板用个腰榫。“定胜”搭仔“定榫”谐音,像榫头一锤敲定,寄托勒新环境里向长居久安个美好愿景。定胜糕呢,成双作对,喜感十足,红曲粉染成个浅红色个倩影,有眼怕丝丝个躲勒一边,但是,最抢眼个肯定又是伊。定胜糕一要蒸软了再吃,糕皮仍旧松松软软,像流沙一样细个豆沙馅子一直甜到了心里。  清明时节,搭仔太太一道到杭州南山祭扫父母亲个墓,下半日到清河坊去散散心,看到点心铺个临街柜台勒勒现蒸现卖定胜糕。小小个木模,每只木模蒸一只,铺米粉,下豆沙馅,再罩一层米粉,师傅个手脚邪气快。等到脱了模,我还看到底下头囥勒一块打了交关小孔个铝皮,用来引导蒸气上升,邪气可爱个。  上海个老人过生日,小辈会得拨伊吃寿桃。 勒所有个糕团里向,我最欢喜条头糕。乌红颜色个豆沙馅受到糯米皮子个适度挤压,像煞要破茧而出,撒勒表面个伊眼零零碎碎个糖桂花常庄勒夕阳下头闪勒金子一样个光芒,吃起来有种扎足个口感。搿份小确幸,是每个上海人侪能够轻易获得个。同时代个文人回忆鲁迅,讲起鲁迅勒熬夜写稿子个辰光,常备个夜宵就是条头糕。夏丏尊勒《鲁迅翁杂忆》一文里写到:“斋夫摇寝铃前买好送进房间,周六夜里备得更富足。”  有人讲鲁迅爱吃甜食是留学个辰光养成个习惯。指间沙则认为:“鲁迅搿能介夜夜吃条头糕,竟然勿腻,怕是需要童年时代就打下个胃底子吧。伊是浙江绍兴人,江浙一带正是又甜又糯个糕团占领区”。(见《舌尖上个上海》) 我个故乡也是绍兴,我也从小吃惯糯米糕团。我一直觉着鲁迅应该更喜欢另外一种糕团,搿就是绍兴所产个乌豇豆糕。 乌豇豆糕以糯米粉搭仔豇豆为食材,加一种由乌饭树叶子捣成功个汁液揉,搓成粗粗实实个长条,上笼屉蒸熟,冷却以后切片。论卖相,浑身乌黑,没啥亮点,简直就是一个乱头粗服个烧火个丫头,但是味道勿错,别具乡土风味,又特别耐饿。摆勒竹编个饭篮里向挂勒窗口头,久放勿坏个。所以,绍兴人出远门、走亲戚,乌豇豆糕是常备个干粮。  为啥魔都个糕团店从来勿看见伊?一,乌豇豆糕是乡下人个点心,制作浪比较粗,缺乏标准,蛮难进入流通环节;二,上海个糕团店大多数是从苏州来或者是模仿姑苏功夫个,姓苏,勿姓绍!除脱仔乌豇豆糕,还有绍兴个喉口馒头、绍大麻球,上海人也呒没见到过。对了,绍兴还有种火炙糕,食品店里偶然看得见,大概已经归入非遗项目了伐! 因为搭仔苏州个渊源,勒上海糕团店里还可以看到身板最薄,但是价格却是最贵个百果蜜糕。半透明个糕身当中嵌勒瓜仁、核桃、糖冬瓜咾啥蜜饯,每一口侪有细微个差别。王稼句勒《姑苏食话》里透露:蜜糕是稻香村名品。勒乾隆皇帝下江南个辰光,由苏州地方进呈,乾隆食而称美,下谕稻香村定制,呈送宫中。接下来就是大家听腻了个套路,皇帝吃了龙颜大悦,大笔一挥题了“稻香村”三字。“旧时稻香村、叶受和、赵天禄等店家承接订货,送糕上门,并当场开切、称量、包装。”  也因为搭苏州个渊源,近枪把我发现沈大成新增了一个品种:炒肉团子。王稼句勒《姑苏食话》当中也有提及:“炒肉团,姑苏夏食名点,用精细糯米粉作团,馅以鲜肉为主,辅有虾仁、扁尖、金针菜、黑木耳等,中有卤汁,外形似小笼馒头,其上微露孔隙,能见馅心诸色。”沈大成摆勒柜台浪个炒肉团子也是搿能样子了,我看见了蛮开心,但呒没买来吃。因为沈大成少了一个环节,苏州黄天源老板、陈锡荣先生曾经搭我讲起过,顾客买了炒肉团,营业员一定要拿起把铜壶,拿热个肉汤慢慢叫灌到团子个开口里向,搿能介趁热吃,味道再是最好个。王稼句是苏州人,伊哪能会得勿晓得呢!  (下) 鲁迅个条头糕,我个重阳糕(下) 音频: 00:00/06:16 九九重阳节即将来临——重阳糕要登场了。近年来,传统文化回归,每逢此时,糕团店门口买重阳糕个小青年排起了长队,一买就是几盒头,回去孝敬父母,美意浓浓个。 勒古代,时逢重阳还要登高,勒手臂浪向系好茱萸,据说可以避灾解难。“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搭仔杜甫个搿两句诗成了千古流传个名句。唐代个文人登高搭仔插茱萸侪要结伴而行个,类似于今朝个秋游。到了宋代,搿个风俗当中又增加了吃糕个环节。现在,上海市民也会得勒搿天举行登楼活动,金茂大厦搭仔东方明珠侪成了目标,搿个是古代习俗个都市化体现。  重阳糕浪向一定要插面小旗子个,有小旗子旧意味着有得风吹过来,搿就是表示登高,因为只有身处高个地方,再能够明显个感觉到迎面有风呼啊呼啊个吹过来呀。少了搿面小旗子,重阳糕个民俗涵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小晨光勒弄堂口个点心店里向白相,里向个师傅用汏、涮镬子筅帚拆散脱,拿伊个竹丝做小旗子,我一时头浪技痒,毛遂自荐,帮伊一道做。我有得做风筝个经验,对付搿种小物事是游刃有余个。忙了一个上半天,师傅一刻勿停个表扬我,做好以后还送了我两块刚刚出笼个重阳糕,我吃脱了一块,带了一块回去拨姆妈吃,姆妈开心得勿得了。 两年前头我到苏州去,晓得电视剧《舌尖3》正好勒黄天源拍摄做重阳糕个场景,我问陈老板插小旗子了伐?回答讲呒没,我一听就急了,马上建议伊发动员工做小旗子插勒糕浪向上。《舌尖3》后首来播出,搿一集里,重阳糕浪最终还是插了彩色个小旗子。  想起小辰光碰到个一桩事体。 伊个一年我读小学五年级,大嬷(老爸个阿姐)从绍兴到上海来住两天,昏天黑地个啥地方也勿好去,伊是小脚,又是文盲,辣屋里向坐勒海真个是邪气厌气,偶而看到伊个嘴巴有一眼眼勒动——应该是勒念经伐。 一个萧瑟个下半日,老爸差我到糕团店去,勒八仙桥龙门路转角个地方,去买重阳糕——伊个辰光重阳糕改名叫“方糕”,八宝饭呢,改名叫“甜饭”了,但老百姓心里向是有数个,勿响,照吃。我刚刚买好糕,就拨五六个中学生样子个外地青年围牢了,伊拉虽然是着勒黄军装,裤腰浪向有铜头皮带,但是满面孔个疲倦,看上去老吃力个。其中个一个问我讨粮票,伊拉肚皮饿,想买几块糕团,但是呢,呒没粮票当时辰光是勿好买糕团个。我买了糕团以后,就呒没多余粮票了。 “你家在哪里?能不能回家去拿?”对方虽然是勒搭我商量,请我帮忙,但是伊个表情看上去坚毅,目光邪气有神,我蛮吓个,就答应了。一路浪向奔回去,我个额角头浪已经汗滋滋了,父亲听了我个叙述以后,郑重其事个拿出一张5斤头个粮票:拿去,拨伊拉,顺带便问问伊拉是从啥地方来个。 我再一路奔到八仙桥去,但是,糕团店个门口已经勿看见伊拉个人影子了。秋风卷起了满地个黄叶搭仔纸片,糕团店里生意还勿错,顾客个面孔浪向居然还有难得看见个笑容。有轨电车叮叮当当朝我碾压过来,突然之间转了只弯,朝外滩方向开过去了。我勿晓得伊拉从啥地方来,要到阿里去。  伊个辰光,我已经能够背出几十首毛泽东个诗词了,譬如搿首: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朗读者:高佩明 注:本文来源“老有上海味道”,原文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自:“吳越小豬”公众号 我知道你在看哟~  推荐关注: 阿拉退休人 上海老底子姐妹号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程乃珊:穿旗袍的上海女人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老字号鲜肉月饼的热销何以长盛不衰(作者:缪迅)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沪语悦读】搿座百岁老桥曾经拨上海人叫作“垃圾桥” 上海老底子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By Li, Hu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