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底层逻辑”,看清世界的底牌?》【华尔街时报】纽约~上海中国网络

华尔街俱乐部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刘润 ,作者刘润刘润.点我关注,和200万读者一起洞察本质。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0万学员《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国内知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图片

商业洞察 丨口述 / 刘 润    编辑 / 蕉 皮 

我的新书《底层逻辑》,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我常说,只有底层逻辑才有生命力。

因为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能够应用到新的变化里面,会产生出新的方法论。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的话,是这样:

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 方法论

如果说只掌握各行各业的“干货”方法论,那只是“授人以鱼”,只要环境出现任何变化,“干货”就不再适用。

但如果掌握的是“底层逻辑”,那就是“授人以渔”,你可以通过不变的底层逻辑,推演出顺应时势的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了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想与你分享的:

如何用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在这本书里,我想和你分享5种底层逻辑:

1,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2,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3,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4,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5,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每种底层逻辑,也都有不同的思考模型。

今天的内容,我想和你分享其中的5个模型。希望对你有启发。


 1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想:一件事,到底是谁对谁错?

很多时候,大家争论不休,是因为视角不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不同。

是非对错,也有自己的“底层逻辑”。

也就是我常说的,三种“对错观”。

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商人的对错观。

什么意思?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坏人A,将受害者B,诱骗到没有锁门的工地C。

B摔死了,这是谁的错?

图片

法学家会说,是坏人A的错。这就是蓄意谋杀啊。

是的。如果证据确凿,在法学家眼中,这就是A的错。

但是,这种“大快人心”的是非观,不一定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

法学家做不到的事情,经济学家也许能做到。

经济学家会说,是工地C的错。

啊?为什么?

因为,整个社会为了避免受害者B,被坏人A诱骗到工地C的成本,比工地C自己把门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

惩罚了工地C,虽然工地觉得冤,但以后所有的工地都会把门锁上了。

那么,这类悲剧可能会大量减少。

所有,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虽然听上去不合理,甚至有点反直觉,但有时比纯粹的“道义”更有长远的效果。

还有一个角度,商人的对错观。商人会说,是受害者B的错。

不管你们惩罚坏人A,还是惩罚工地C,受害者B都无法起死回生。

整件事情中,受害者B的损失最大。

B只能怪自己,不该笨到被A欺骗。

这样,才会保护B自己。

所以,商人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是非对错。

所以,到底谁对谁错?

讨论是非对错时,我希望你记住的底层逻辑是:

1,立场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2,如果你是评论家,可以选择法学家的立场。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如果要受损失的人是你,建议你选择商人的立场。


 2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如何思考问题?

很多人会从历史中找答案,依靠自己过去的经验。

但是,经验不一定靠谱。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盟军的轰炸机损失很大,少部分返回来的飞机机翼上也布满弹孔。

盟军决定在有限条件下增加飞机的部分位置的钢甲,保护飞行员生命,提高战斗力。

加在哪呢?

凭经验,既然机翼上满是弹孔,那就加强机翼吧。

于是,司令决定,用钢甲加强机翼。

这时,一位担任盟军顾问的统计学家说:

司令,你看到机翼中弹,还能飞回来,也许正是因为它很坚固;

机头机尾没有中弹,也许正是因为一旦中弹,飞都飞不回来。

司令大惊,赶紧派军队去战地检查飞机残骸。

果然,被击落的飞机,都是机头机尾中弹。

飞回来的飞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飞回来的,只有被击落的飞机才知道。但是,被击落的飞机,却已经永远无法开口。

所以,经验有时不一定靠谱。

那怎么办?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遇到问题,大胆假设,小心验证,得出结论。

再根据结论,做出调整。

图片

比如刚刚的例子。

假设:应该给机翼增加钢甲;

验证:去看被击落的飞机是不是机翼中弹的弹痕多;

结论:被击落的飞机头部和尾部中弹多,机翼不多,给机翼部分增加钢甲效果不大;

调整:增加机头和尾部的钢甲。

这就是假设-验证-结论-调整。为了印证假设,我们应该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去验证假设,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在用这个方法思考问题是,我还有一个建议:

就事论事。

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假如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大家开会讨论。

产品说,是销售不行,渠道不够好。

销售说,是市场不行,营销不够好。

市场说,是研发不行,产品不够好。

这就开始扯皮。

讨论事情,解决问题,而不是借着事情去针对人。

所以,如何思考问题,我希望你记住的底层逻辑是:

1,经验不一定靠谱。

2,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3,就事论事。


 3 
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如何实现个体进化?

也许你会说,学习呗。

但是,学习什么?

我们这一生,只能学会三件事:知识、技能和态度。

图片

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它是确定的。

比如,1+1=2,那就绝不会等于3,也不可能等于0.5。再比如,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

学习知识的方法简单直接:通过记忆。

我们之前求学的过程,学习的大部分都是知识。而检查有没有学会的方法,是做题,默写,填空。

但是,知识是有边界的。甚至是有保质期的。很多人迈出校门的第二天,估计已经把知识忘了一半。

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是学习技能。

什么是技能?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知道的事情。

很久以前,有人教过我怎么同时抛三个橘子。

第一,左手把橘子抛到空中,第二,立刻把右手的橘子交到左手,并等待落下的橘子;第三,等上升的橘子到了最高点,抛出下一个。

很简单吧。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可是到今天,我也是不会。

因为我缺乏练习。

技能之所以叫技能,就是除了“学”,更要“习”。

很多你想要的技能,沟通、谈判、写作、管理……都需要练习。

除了知识和技能,还有态度。

态度就是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

比如,你觉得世界是友善的,还是充满恶意的?商业利益,是满足客户的顺带结果,还说满足客户,是获得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

最难学的,就是态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无论外人如何呼喊,冲撞,这扇门始终只能从里面打开。

态度,是自己“心”的选择。

如果要总结一下的话,我觉得对我今天的帮助,态度大于50%,技能大概30%,知识只有不到20%。

所以,关于个体进化,我希望你记住的底层逻辑是:

1,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很多实战主义者,拒绝学习知识,忽视前人思考,结果就只能是自己发明轮子。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不断进步。

2,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很多理论主义者,渴望知识,却忽略练习。千万别忘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我们能学习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


 4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关于理解他人,我想和你分享的一个重要底层逻辑是:边界感。

理解了边界感,才会让彼此感到舒服。

你和一个朋友面对面聊天,你会发现,彼此总会保持一个心理安全距离。

一旦你走近一点,稍微“越了边界”,对方就会本能往后退。

这,就是边界感。

图片

边界感的本质,其实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彼此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做事。

婴儿,就是没有边界感的。

因为在出生前,和妈妈是一体的。分不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

要等到慢慢长大一些,才会意识到,原来我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这时,边界感才会逐渐形成。

武志红老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有些人虽然长大了,但是心理上还是一个婴儿。

所以,这样的人,也被叫做“巨婴”。

关于所有权,大家一般分得清物品的所有权。

这块手表是你的,那台电脑是我的。

但是,有些无形东西的所有权,很多人分不清楚。

比如时间的所有权,隐私的所有权。

我举个例子。

公司开会,讨论一件事情怎么做。大家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讨论完之后,老板拍板,我最终决定这样做。

然后,一个员工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不应该这样做,这是错的!

这时,这位员工就“越界”了。

为什么?

因为发表建议,是员工的权利。但是,做决定是老板的权利。

分清楚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利,也是边界感。

你可以参与讨论,发表建议。但是,如果老板最终没有采纳,你也应该接受这个结果。

尊重他的权利,也是尊重他的边界。

再比如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朋友在微信上问你一些问题,你刚好有空,于是就顺便回答了。

但有时你特别忙,没有及时回复。

然后,他立刻打来电话。你说,我现在不太方便,不然你先留言,我方便了再回复你。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对方却恼羞成怒:

你太不把我当朋友了!我以为你是一个很好的人,没想到却是这样!

你现在应该知道,这位朋友,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

别人的时间,属于那个人自己。没有人有权利占用。想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

所以,关于理解他人,我希望你记住的底层逻辑是:

1,心中一定要有边界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别人,你会理解很多别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

2,守住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


 5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理解他人,更多是和个体相处。但我们还会更大范围的人群协作。

那么,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我曾经分享过,有3个法则:

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族群法则:有大于个体的目的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族群;

普遍法则:遵守协议,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认同和理解。

图片

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很喜欢旅行。有一次,我去了以色列。

在看《耶路撒冷3000年》时,我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无解的。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方之间的纠葛,让耶路撒冷命运多舛,被入侵四十余次,被烧毁二十多遍。

那时我觉得,我即将看到的耶路撒冷,将会充满三方势力你死我活的争斗。

但当我踏上耶路撒冷的土地时,却发现有三个宗教居然在同一座城市里长期共处。

为什么?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族群法则”,人们因为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有着群体内部共识。

但是“族群”之间却没有共识连接。

所以,我最初设想他们会进行“自然法则”,弱肉强食,互相厮杀。

但事实上,他们找到了群体间合作的基本元素 —— “普遍法则”,也就是遵守协议。

在族群之外的合作,我可以不认同你,但是我尊重你。

协议规定的事情双方都会做到,说停战,就会停战。

“普遍法则”就是我们说的契约精神。

看完这个故事,再看回我们的社会。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按照“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的顺序不断迭代发展。

最初是原始社会的自然法则,弱肉强食。无休止的争夺,无法合作。

后来一些人因为共同目标聚在一起,有了族群法则,形成小团体协作。

到了现在,我们需要达到更大规模的社会协作,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要协作。因此要遵循普遍法则,采用诚信、契约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连接更大的共同体,实现更大的协作。

一步步从自然法则,到族群法则,到普遍法则,也是文明进程的方向。

所以,关于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我希望你记住的是:

1,三种不同的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2,越往后,能达成的协作越多,走得可能也越远。


最后的话

这就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底层逻辑,和5个相关的思考模型。

希望对你有启发。

在书中,还有更多其他的思考模型,帮助你建立底层逻辑。

其实“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

我希望你通过《底层逻辑》这本书,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后,依然能心态平静、不焦虑。

希望你能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终如鱼得水。

最后,我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和好友们的支持,让《底层逻辑》最终成书。

感谢。

转自刘润 作者 刘润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compo@mail.com

图片

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华尔街俱乐部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2021年最后2个月:撑不下去的时候,看看这20张图片每晚一卷书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吃橘子也有安全隐患?又到了吃橘子的季节了,提醒孩子一定要注意……全国少工委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