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财经】4/22纽约~上海中国网络 李军推文

IPO的信仰在被打破 — 那些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华尔街俱乐部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曾老师的资本观察 ,作者曾乔曾老师的资本观察这里是“曾老师的资本观察”的课程平台,也是高手知路公众号的订阅号,这里汇聚了超过5000位在商业一线从业的企业家、创业者、高管与投资从业者所组成的“新一代企业经营者”,在这里一起碰撞商业最前沿的机会与思想图片

注册制之下,IPO的信仰正在被打破。

背后还有一系列关键的问题,也在发生底层变化——比如:上市时间问题?

审批制IPO环境下,IPO利益巨大,所有的老板和投行的惯性思维是“能上赶紧上”。但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是:IPO是不是越早上越好?

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在“越早上市越好”和“合适时间再上市”两个论断上都可以找到充分的案例。两个极端都有成功案例:一个案例是是亚马逊,当年上市的时候只有4亿美金市值,一路借助资本市场大开大合,目前接近2万亿市值;另一个案例则是农夫山泉,净利润50亿的时候才上市,一上市市值3000亿,之后又涨了1倍超过7000亿。

注册制来了之后,上市的时间点和灵活性大大增加,上市之后不再是股票供不应求,不再是一路上涨,不再是不死之身,甚至选择不好,可能反而一身负担。那么,到底早点好,还是成熟一点好?

其实这是个深层的资本战略的选择问题。

考虑什么时候启动上市,此前大部分老板的状态是,“听说证监会门槛降了,5000万人民币净利润就可以上,未来几年我们也差不多”。

我认为,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大多数企业对IPO时点的选择取向,会开始发生变化,“能上市则赶紧上市”的历史经验正在被改变。

在IPO之前,作为老板,至少应该要思考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业务价值闭环”是否已经初步形成?什么是业务的价值闭环?我认为核心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成长性。
成长性是资本市场给出估值溢价的前提,简单粗暴的看可以归结到几个指标:未来几年,能否三年5-10倍增长?能否利润突破1个亿?如何长期具备百亿市值空间?举例,如果3000-5000万就上市了,成长性不够,生意规模长不大,上市意义不大。
二是业务上的稀缺性、独特性、持续性。
是否能够批量地做有难度的赚钱生意,生意特别好,别人还做不了;是否能够独享或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而不被过度竞争,这也是高估值的逻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业务够不够性感”。
三是赛道选择的长期空间与天花板上限。
在战略成长选择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赛道选择。如何不断地打破未来成长空间的天花板,完成赛道模式的升级?从一个小池塘跳到长江里,再跳进太平洋,这是在战略上要完成系统思考的战略选择。
2、过重的合规成本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短期竞争压力?
俗话说“老板上市,脱三层皮”,为了上市,短期需要承担比较重的合规成本,包括:关联交易、同业竞争、收入确认、成本确认、利润率与同行业的差异以及业务、资产、人员独立性等等,如果这个时候行业正在厮杀,短期过重的合规成本可能反而是重大负担。
在产业竞争的关键时点上,必须要考虑上市期间的其他隐性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一直融资融到E轮F轮,还在持续融资的原因之一。因为不敢停,宁愿选择把行业格局定下来,实现盈利表现,再去IPO。如果竞争格局未定,盈利能力不稳,贸然IPO,一旦再次启动烧钱导致业绩下降,二级市场投资人可能直接就要投票卖掉公司股票,反而比较被动。
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2020年的物流行业,一级市场的满帮融资了110亿人民币,而作为二级市场的物流公司们反而没怎么拿到钱。注册制环境下,小市值公司流动性弱,估值溢价低,再融资的能力可能还不如一级市场的头部公司。3、是否已经找到资本杠杆的有效性?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容易被忽略,大多数公司认为融到钱就可以快速成长,但事实可能不是这样。如果一门生意不能找到有效的资本杠杆(即增加资本投入后直接线性反应为公司业务增长),融到过多的钱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其实可能并不是好事,甚至可能因为其实有些行业(甚至大多数行业)资本杠杆无法加速业务成长,但融到很多钱之后老板又信心爆棚,反而导致犯错机会增加。
资本杠杆加不进去的生意,有两种:一种是依赖某些特定的不以资本开支为增加的生产要素,比如医生集团、管理咨询、传统的线下培训、某些定制软件服、某些行业景气度下行的制造业等等;另一种是垫资业务,看起来好像钱多了可以做更多业务,实际上可能是增加了无效产能,甚至可能增加收不回来钱的风险。比如前几年的工程、园林、系统集成等。看起来钱多了生意就好做了,其实不然。有钱之后,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找到能够加速业务发展的那个关键的最小业务增长模型。
4、未来一段时间,是否是IPO的好时候?纵观全球成熟的注册制资本市场,如港股、美股,一个重大特点就是IPO的周期性特别强,IPO极度依赖当时发行期间的资本市场环境,行情好的时候IPO特别多,行情不好的时候发行失败的概率特别大。为了应对此类情况,几乎所有的成熟资本市场都有的一个国际惯例是“IPO自主选择发行”,啥意思?就是拿到IPO审核通过与发行批文之后,6个月时间内,自己来选择IPO发行的时间点。市场好的时候,赶紧发行IPO;不好的时候,可以等一等看情况。
A股的IPO发行规则也在向这个方向递进。未来上市企业自主选择发行试点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甚至我偏颇地认为,说不定2021年就可能会重新出现A股IPO发行失败的案例。所以对于企业方来说,未来一段时间,你这个行业估值高不高?业绩成长性行不行?资本市场会不会追逐你?未来想象空间是否足以让投资者买单?都是在IPO之前要开始思考的问题。
5、算笔资本账,你是否真的划算?所有的老板,上市之前都得算笔账,着急IPO,你划算吗?上市前融资1-2轮,稀释20%股份,IPO一次稀释25%股份,再融资稀释10%股份。如果最开始是几个创始人联合创业,股份比例分散,那么按此逻辑,上市三年解禁之后,往往是公司股权治理架构重大挑战的开始。如果假设这个时候净利润还不到2个亿(很多次新股三年解禁的时候利润规模都没到这个规模),最后可能市值也就在20-30亿徘徊,大机构不看,研究报告不覆盖,没有流动性,卖方集中卖出,股权结构分散,二三股东争相减持,大股东无力回购;
如果幸运,可能公司经营扎实还能陆续消化,逐步成长;但如果一旦过程中有些重大事务,比如财务窟窿、并购损失、商誉计提、转型失败、行业下行、竞争恶化,那么这种公司可能就会变成烫手的山芋。再想想,这个时候,退市新规可能已经相当成熟了。等待这种企业的未来是什么?
不是说有3000万赶紧上市,也不是说必须等到3000万利润才上市,本质上还是取决于一个企业本身的战略选择。这些问题,可能在筹备上市的时候,都不太容易被想到,但这些都是我最近十年经历的各种新股次新股的人间百态。
一句话总结:以前的IPO是宣告成功,现在的IPO是宣告新的开始。
不是不要上市,而是真的需要想清楚,大多数老板的上市之路,都是被推着走。
过去的IPO信仰,正在被打破。
转自曾老师的资本观察 作者 曾乔 编辑 静静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compo@mail.com图片
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IPO排队情况IPO排队情况...投行业务资讯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震撼!2个月内20名保代因IPO项目被罚!高度紧张!人人自危!震撼!2个月内20名保代因IPO项目被罚!高度紧张!人人自危!...投行圈子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2020年IPO市场汇总及被否企业合集2020年IPO市场汇总及被否企业合集...IPO在线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