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美术门派概状》
美术时代性特征
我们那个时代,很讲究门第和师承关系,名师出高徒。尤其,在我们年青时代,封建思想影响很深。因为家庭教育原因,很讲究门第和面子。其实现在看来,现在中国美术界的一些情况,这种宗法主义思想观念还是存在的,这种观念的门第传承和排他性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过去是这样,现在看来,现代美术界帮派、门第、师徒关系中,宗法主义的历史延续惯性仍然存在。一伙人、一个圈子。一派人,一个始祖。门派林立,各立山头。相互倾轧,排斥、贬乏暗算。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各自山头又因政治观念和立意角度不同,又分帮分派,随波逐流、分庭相抗,混沌交融发展至今。
这些师承,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泾渭分明,互不相犯。其实,说是互不相犯,那是国内政府管理不允许,既然各有风格和门派,能不相倾相克,能不做小动作,没有排他性吗?例如: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基本上都是各有各的活动,各有各的展览,各有各的画家群。甚至,各有各的批评家,收藏者,也各有各的粉丝群,其实,有些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当托”,就是帮助在拍卖时,抬价捧场的那伙人。他们之间界限相当分明。即使同一画种,例如; 国画中, 画写意的是一类,画工笔的是另一类,画岩彩的又是一类,画“实验水墨”的又是独立一类,各有各的组织。如“工笔画会”、“意象艺术研究会”、“水墨画会”等协会组织,各自活动,说是互不相干,其实门派山头各自为阵,因为涉及到各自的利益。只是由于政府有明确的管理和严格的要求,才相容而已。
例如。还有另一种群系。主流官脉,大多以官方协会为核心,以美协会员为群体,参加官方举办的展览,其名声地位由官方参展,视颁奖与获奖去决定。
最近若干年,非官方的渠道也可以成名获利。但他们的创作必须符合西方“当代艺术”的规范。于是他们捉摸西方人的需要,为西方人而创作,作品也以西方人的市场收购为主要方向。此类人以 “反体制”自豪,但其遵循的却是西方的规范,亦可称西方之体制的“商混”。他们甚至以 “反体制”为本钱,渗入西方体制。这类“反体制”者中不少人已被收编 “体制”中,也就促使“当代艺术”类与主流官脉逐步合流。所以这类反“体制”也好,入 “体制”也好,其实都不是其初衷。
画界还有另一类,他们既不是官方之主流官脉,又非从属于西方之“当代艺术”类,而是自画自赏,自得其乐。这部分人又包括两类,一类是因多种原因进不了主流官脉,例如无法参展,无法入美协,孤芳自赏,实属无奈;一类,则真是不屑于参展不屑于入会,有点如古代之隐逸派。当然,当代真正之隐逸派委实真实力者也不多。
其他类型的美术类别,例如:博物馆系统之古代美术研究圈,美术教育圈,美术史论学者圈,美术评论家圈(里面又分如专做“当代艺术”批评,专研究油画或中国画批评等圈子),林林总总,互相交叉。又如;博物馆系统一些一流画家和研究古书画的学者本属美术家和美术史家,因为历史原因,原来都是政府部门安排,现在因为改革,部门和利益关系以及专业评价等都开放了,社会观念和市场利益,需要调整,有些被各大学聘请去任教授、主任等,有的研究人员被聘为字画鉴定专家和专业方面的顾问等。
他们虽然与美术院校讲授中国美术史的教授们基本不搭界。但也纷纷与专业需要和利益挂钩所交叉被聘用了。
在美术教育界中,尤其在综合性大学里,“博导”们成堆,“博导”本是中国社会上相当崇高的头衔,但这个圈里的博导美术界中人们却几乎完全不知道,颇有衣锦夜行之憾……这类人也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