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vs. DPO 直接上市
华尔街俱乐部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约客谈VC ,作者老约客老约客谈VC投资领域信息交流分享!
IPO vs. DPO 直接上市
过去三年,有四家高科技创业企业舍弃了传统的IPO上市,在纽交所“直接上市”。Spotify 于2018年抢得头筹,Slack2019年继之,去年(2020) 9月30日, Palantir 及Asana一天两家DPO,炒热了这一个创新的上市模式。
为了创新上市流程及增强竞争力,纽交所于2017年3月向美国证监会SEC提案,修改上市流程,增加一条满足像Spotify这样的独角兽企业“直接上市”。该上市新政,于2018年2月获得SEC批准。Spotify于2018年4月援用,而成为第一家“直接上市”的高科技公司。
“直接上市”与传统IPO,主要差异有三:-没有投资银行的“承销”及“护盘”。-上市时,公司不募集资金,仅建立股权交易平台,供现有股东转让老股。-没有“禁售期”规定。
“直接上市”英文名为Direct Listing(DL),但为了跟传统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首次公开募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相对应,一般也称为DPO(DirectPublic Offering)。然而DPO的称呼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直接上市”没有“O”(Offering,“提供股票”在市场交易),亦即企业上市的目的在增加股票流通性,上市时企业并未发行新股以募集资金。
Spotify是纽交所第一家使用DPO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但并不是第一家DPO上市企业。DPO已有几年历史,但仅限于一些不出名的小型公司,例如OvaScience(2012年DPO,市值5500万美元)及Coronado Biosciences (2011年DPO)等生技公司。
(图片来源:https://www.stockfeel.com.tw/spotify,2018/4/19)
Spotify创立于2006年,是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于2018年4月3日在纽交所“直接上市”,市值266.45亿美元。上市时拥有超过1.5亿月活跃用户,付费用户7100万人,年度增长46%,是Apple Music用户量的两倍。其2017年度营收为49.9亿美元,年增长39%,但2017年净亏损达15亿美元,主要是支付版权费用(累积支付超过97.6亿美元)。
根据 Spotify 执行长 Daniel Ek,之所以选择直接上市,而非采取传统公开募股形式,主要是希望能加速上市时间,同时避免投资银行介入而扭曲发行价格,希望能以最真实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
Daniel未言明的“加速上市”,其实跟Spotify的债务结构有关。2016年2月,Spotify以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Debt从TPG、Dragoneer及Goldman Sachs等募到10亿美元,依该债券协议,若公司未能及时上市,这些债券将可以较高的折扣转换为股票。主要条款:-公司上市时,该等债权可转成股权,享受20%折让。-若在2017年底之后才上市(这个D Day,也有报导说是2018年7月2日),那个20%折扣率,每半年增加2.5%。-公司另得承担利息,每年5%。但过了D Day,每半年增加1%,直到达到10%。-转成的股票,其闭锁期为90天,而不是传统的180天。
看起来,当初这笔可转换债的条件很苛刻,当时Spotify 连年巨亏,还有苹果大敌在后,拿到10亿美元的贷款非常关键。也因为这一笔转换债,公司上市的速度成为一个战略问题,也攸关老股东权益,以传统IPO上市,缓不济急,直接上市能够争取时效,公司融资已是次要。
一个题外话,也攸关上市的真正目的。以前看过晋江的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但创业者最后决定接受中介的“忽悠”,要去伦敦AIM上市(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 伦敦另类市场)。公司上市的目的并不在融资及流通,Hidden Agenda是能够被当地政府认定为“上市”公司,据以获得各种补贴以及低价的土地、贷款。也因此,比较严谨的IPO对赌协议,都会有“合格IPO”条款,规定必须在哪几个交易所(在境内的话,可能排除“挂牌而非上市”的新三板)、最低融资金额及市值等等。
(Slack的前身TinySpeck“悲伤宣布”关闭游戏运营。公司网站,2012/11/17)
Slack是一个很传奇的创业故事,也是“有心开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典型案例。连续创业者Stewart Butterfield出售其共同创立的Flickr之后,于2009年在温哥华创办 Tiny Speck,开发大型、在线多人游戏Glitch,由于其员工分布在温哥华、纽约、旧金山、都柏林、多伦多、伦敦、东京、奥斯陆、巴黎、香港、墨尔本等17个地方,他们为团队沟通开发出内部通讯软件,提供诸如聊天、档案分享、搜索等服务。但这款画风魔性的游戏一直未能吸引到足够玩家,后来确定创业失败,于2012年底关闭Tiny Speck,也才有上图的凄惨公告。
Tiny Speck结束游戏业务后,公司改名为Slack,反而把内部协作软件这个副产品发展起来,成就今日的Slack。
Slack于 2019年6月20 日,在纽交所“直接上市”,股票代码“Work”,是继Spotify之后第二家以DPO上市的知名高科技公司。CEO Stewart Butterfield在上市当日解释,不希望发行新股稀释现有股东的股权,Slack现金充足无需融资,帐上还有近8亿美元的现金类资产。
Slack上市前业绩高速成长,但仍巨额亏损。截至2019年1月31日的财年收入为4.6亿美元,亏损1.389亿美元,相比前一财年收入2.25亿美元及亏损1.41亿美元。亏损持续扩大的原因之一,是Slack运营费用逐年增加,如2019年第一季达到1.54亿美元,比去年多出59%,不管是研发或营销支出,都高于前一年。
Stewart Butterfield 是一个有人际网络及威望的连续创业者,有成功及失败的记录,极大吸引投资者的追捧。Slack创业十年,曾接受过包括软银在内的36 名投资者的投资,累积融资超过 14 亿美元。Slack也热衷于资本运作,进行了6次收购,以及25次的对外投资。
Slack目前在全球有日活用户1200万,分布于150多个国家,一半的用户来自美国之外,服务的企业及组织数量65万个,付费用户12万,获Fortune 100 中的 65家公司使用。但Slack的业务面临巨大的竞争,一方面,这并不是一个准入门坎高的领域,另方面,IT巨头都有旗下的同类产品,如微软的Team、Google的Hangouts及Facebook 的Messenger等,这些企业都背靠着更为强大的产业生态及用户群体。
另一个重大讯息,Salesforce与Slack于去年(2020)12月1日共同宣布,Salesforce将全资并购Slack,Slack每股将获得26.79美元现金及0.0776股Salesforce 股票,代表Slack的整体作价为277亿美元,比一年半前上市首日的230亿美元,有20%的提升。
(Bloomberg Businessweek 对Palantir封面报导的内页插图,2018/4/19)
2020年9月30日,Palantir在纽交所“直接上市”,上市当天市值达到209亿美元,与其之前在私募市场上的估值差不多,Palantir曾在2015年以203亿美元的估值,融资8.8亿美元。
Palantir成立于2003年,创办人兼董事长Peter Thiel是硅谷名人,与Elon Musk等人创建了PayPal,是Facebook、Airbnb的早期投资者,创业圣经“从0到1”的作者,创办天使及VC基金Founders Fund、Thiel Capital及Mithril Capital,也是Thiel Foundation及Thiel Fellowship等的创办人。
Palantir创立于“911事件”之后,传闻其为CIA外围组织,创办目的在帮助美国情报部门梳理大量数据,寻找恐怖分子,其第一个客户就是五角大厦及CIA,帮助美军建立战场情报系统,协助逮捕阿富汗及伊朗的恐怖及动乱份子。“我们的第一个软件平台Gotham,是为国防部门和情报机构的分析人员构建的。他们不是在一个干草堆中寻找一根针,而是在成千上万个干草堆里找针。”
上图是2018年4月19日Bloomberg Businessweek对Palantir封面报导的内页插图,该期杂志封面是一个巨大的眼睛图像,中间一个问句“Do You Know Palantir?” 左下角一行小字 “Because Palantir Knows You”。该报导称,Palantir的软件,可以梳理海量的数据资料,筛选并建构蜘蛛网般的关联网络。外界传言,是Palantir帮助定位并击毙本拉登,Palantir未澄清过该传闻。
Palantir 2019年收入为7.4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20年上半年,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49%。但成立17年来从未盈利,2019年亏损5.8亿美元(与2018年相当),2020年上半年亏损缩小到1.65亿美元。但如果不计入员工股票激励,2020年上半年已有净利润172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亏损1.68亿美元。
据招股书,2016年以前,Palantir客户主要是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包括CIA、国土安全部、CDC、SEC等。从2008年到2020年6月,美国军队一共支付给Palantir 1.864亿美元。但到2019年,Palantir已经有53%的收入来自商业客户。
Palantir对自己的政治倾向毫不遮掩,称自己只服务美国及其盟友,而不与中国合作,不仅不会考虑进入中国市场,还会限制中国地区对其系统的访问。其招股书写道“我们已经选择了阵营,一些公司与美国及其对手同时合作。但我们不这样做。我们认为,我们的政府和商业客户重视这种确定性。”
(Asana 宣布A轮融资时,说明创业立基的团队协作“痛点”。2009/11/24)
团队协作软件公司Asana,与Palantir同一天(2020/9/30)在纽交所“直接上市”,市值45.33亿美元。Asana创办人 Dustin Moskovitz表示,公司不需要筹集资金,因此被直接上市的“有效定价”所吸引。“我们认为让员工和股东同时拥有流动性的机会,是一个更加公平的过程。”
巧合的是,Peter Thiel是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及董事,而Moskovitz是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及CTO,他联合另一位Facebook早期员工Justin Rosenstein,在2008年离开Facebook,创办Asana。
另外,Asana与Slack同样是“无心插柳”的创业故事。Moskovitz 和Rosenstein在Facebook观察到信息过载与低效协作的问题,堆积如山的电子邮件,效率低下的进度汇报会议,团队成员未能获得同步信息等等。他们在Facebook内部研发了名为Tasks的项目管理工具,并大受欢迎,极大的改进了团队协作效率。但他们觉得这款内部工具的使命(提高工作效率)与Facebook(打造一个让人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区)并不契合。两人因此于2008年12月离开Facebook,独立创业,全心专注于Asana产品的开发,Tasks即为Asana的原型。
Asana的理念在于,为深陷繁杂无序的网络世界的工作人士倡导便捷高效的工作方式,在Asana里,用户可以直接创建任务,并为任务添加协作者,确保分工明确。截至2020年1月31日财年,Asana营收1.43亿美元,净亏损为1.186亿美元,上年同期营收及亏损分别为7677万美元及5093万美元,跟其他DPO公司一样,都还巨亏,但营收高速增长。
真正让DPO(不募集资金的上市)在高科技企业流行起来,实归功于过去几年来,充裕而高额的私募资本供应,成功的新创企业在上市前,往往有机会筹集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不仅来自VC或PE,还来自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所谓“准IPO现象”)。譬如,Spotify经历 24 轮的融资,总共获得 28 亿美元;Slack在上市前一年(2018年8月)才募集了4亿美元投资(上市前总共10 轮融资,累计14亿美元),上市时账上有USD831M的现金及等价物;Asana在2018年曾融资7500万美元,当时估值已达9亿美元。也因此企业DPO时,募集资金的功能就不那么重要了,提供股票充足的流动性才是首要考虑。
DPO因为没有募集资金,也没有投资银行介入定价、包销及“护盘”,因此比较适合那些已经多年运营、知名度高、现金流充足,业务模式被机构和散户投资人所熟悉,而老股东需要流动性的公司(如VC/PE等机构投资者已到退出的时候)。事实上,像Spotify这样的公司,因其巨大的品牌知名度,上市前已有活跃的老股交易和较高的估值,2017年该公司次级市场成交量为1280万股,估值在63至209亿美元之间,而2018年上市前的两个多月,成交量也有280万股,估值在159至234亿美元之间。
2020年底,美国证监会已同意“直接上市”时也可以发行新股(募集资金)。亦即在2020年底新政之前,如Spotify、Slack、Palantir及Asana等的“直接上市”并无募集资金,我们先以此为基础讨论IPO与DPO的异同。
(IPO与直接上市的差异比较,York整理,2021/1/23)
投资银行(券商)的参与
除了DPO在上市时不募集资金,IPO与DPO的另一个最大区别,在于上市过程是否有投资银行(券商)的深度介入。境内A股等的上市,需要完成股份制改制,并经历严格而规范的辅导及保荐,但境外的上市,更偏重于申报及发行,尤其是投资银行主导的询价圈购Book Building与包销Underwriting。
传统IPO的最后关键阶段,企业负责人会在投资银行安排下,到各地密集进行为期两周的路演,与潜在投资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会谈,不仅在营销企业,也在建立关系,并让潜在投资人提交购股订单,这也是一个询价的过程,根据反馈及供需,在原来设定的初始发行价格区间,定出最终的上市价格。
传统IPO公司上市,投资银行“包销”股票,等于是企业把新发行股票卖给承销商,至于这些股票要怎么卖、找什么人买、如何让接手者有获利空间等等,都是承销商的事了。所以对于上市企业而言,承销银行的“包销”,等于转嫁了风险。当然,这也促成投资银行会特意“压价”,稳定及拉抬公司上市后的价格,以便对投资人有所交代。
企业直接上市时,还是有投资银行的参与,但投资银行不再是承销商,而转为单纯的“财务顾问”角色,帮忙协助企业梳理财务状况及企业架构、草拟招股书、内部股东教育、帮助吸引投资与促进流通的战略设定等等。在顾问服务下,投资银行也会帮忙推荐潜在投资人,协助询价圈购,但仅仅扮演中介及咨询。也因此,在直接上市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还是有他的角色,Spotify 及Slack 都是是聘请高盛和摩根史坦利等作为财务顾问,Asana则由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提供咨询。
上市的费用
企业IPO的上市费用,以付给投资银行(券商)为大宗。传统IPO的“承销”服务费大概在募资金额的7%左右,DPO时因为投资银行的服务内容、角色及介入程度不同,其“顾问”费用也大为便宜,大概不到传统IPO的一半,但有可能仍然是一大笔费用,据报导Spotify花了3千5百万美元左右,Slack 约2千2百万美元,而Palantir也是tens of millions。
上市价格的“设定”
在传统IPO的上市过程,随着日程的推进,会陆续出现三个价格:Initial Filing Range原始的价格区间,这个意向价格区间等路演与潜在投资者沟通,并参考“订购”意向后,而决定IPO Pricing 上市价格,这也是投资银行在上市前夕把公司股票卖给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到了上市当天,Trading Price是开始交易的价格,由市场的供需决定。
在DPO上市的过程,上市前也会有一个Reference Price“参考价格”。企业方参考最近的私募融资或第三方评价报告,参酌与潜在投资人的洽谈结果,在上市前夕向证交所提交,给有意参与上市后投资的人参考。以Spotify为例,那是它最近一轮PE投资的价格;而Slack则委托第三方公司出具评价报告,依据Slack所提供的财务数据、营运计划以及营运预测,建构财务模型,推算出合理的股票价格。
传统IPO的价格曲解
传统IPO的包销安排,投资银行为了确保他的机构客户在上市后有利可图,会“压价”以预留股价上涨空间。如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价从25元跳升到73元(192%涨幅),Airbnb、DoorDash及Snowflake等也分别跳升92%、142%及100%。以Airbnb为例,有40亿美元的价差就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口袋。
因为 Snowflake 上市后的股价和 IPO 价格的一倍价差,引发市场广泛讨论“Snowflake IPO定价是否错误”的问题。有议者认为,以Snowflake 上市首日的涨幅来看,如果采用直接上市的方式,可以多替公司筹资近 50 亿美元。但其CEO Frank Slootman,还是为传统IPO定价进行辩护,他表示,尽管出价可能不是最高的,Snowflake 仍希望将 IPO 股份出售给那些大型稳定的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充满投机和泡沫的散户。此外,从估值来看,他认为Snowflake 的估值已经十分高了,管理层自己也知道,更高的估值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收益并无法支持这一定价。
传统IPO的“包销”安排,投资银行承接了风险,也必然出现“IPO价格”与“交易价格”的差距。上市交易前的“IPO价格”是企业、投资银行与机构投资者共同议定的,是寡头的决定,而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则体现了交易所平台上广大投资者及股民的买卖意向。如果上市后稳定下来的交易价格,是比较反应企业的真正价值,DPO上市的贡献,在于去除寡头定价,直接提交给股民定出最“公允”的股价,体现比较透明、民主的定价过程。
锁定期与价格波动
不像传统IPO的锁定期规定(一般美股半年,A股一年),DPO的现有股东则无此限制,上市首日就可以处分股票。去除锁定期的限制,也是DPO 推广者最广为称赞的一点。Slack CEO Butterfield 也强调锁定期对现有股东的心理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因素,他想早日让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买卖股票。
另,由于没有投行做承销商,缺少“询价圈购”流程就意味着上市没有了传统的开盘价格发现机制,发行价将由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再加上没有锁定期的规定,直接上市的公司股价,很有可能会经历剧烈波动。但四个已DPO上市的公司,提供了具体事证。Spotify 上市前参考价每股 132美元,上市当天开盘报165.9美元,收盘价149.6美元,较参考价上涨13.33%。Slack 参考价为26 美元,第一天交易在38.25到42美元间滑动,收于38.62美元,较参考价上涨48.5% ;Palantir参考价7.25 美元,开盘10美元,最终收于9.5美元,比参考价上涨31%;Asana参考价21美元,开盘27美元,收盘29.96美元,上涨43%。四家公司DPO上市,并未见太大的震荡,仍然相对稳定,消除了大家害怕没有承销商及锁定期会让股价崩跌的担忧。
Spotify的股价在上市5个月后出现下跌,从DPO角度解读,无禁售期反而佐证了公司股东有更好的套现机会,因不必等到6个月解禁后股价已经下跌了,才能卖股。
Jamie McGurk是硅谷创投机构A16Z (Andreessen Horowitz)的知名VC,是Spotify及Slack的投资人,全程参与了两家公司的DPO上市。他在2019年7月2日撰文All about Direct Listings,对直接上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析,提供实战论点,干货十足。本文最后“参考资料”有其英文原文及曹玮钰中译的链接,推荐参阅。
Jamie专文的最后,他分享了关于上市的六个误解。
误解1:价格上涨是衡量成功上市的标准
- 现代IPO最大的误解(在媒体报导的助攻和煽动下),就是股价升值是上市成功的衡量标准,而不是业务上的成功。事实上,IPO的大幅上涨表明了IPO定价有误。
- 传统IPO锁定期内,其发行和交易流通总量,通常非常有限,这会限制许多买家和许多卖家真正确定市场出清价格的能力。
- DPO 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交易量——它更能反映出真正均衡的定价,即许多的买家和卖家在较为离散的价格区间交易。
- 如果没有足够的交易量,直接上市可能出现问题。Spotify开盘时成交量很小,结果导致其开盘价接近当日最高点,而收盘价接近当日最低点。记取这个教训,在Slack操作中,开盘时的交易量就达到了4550万股,为纽交所史上之最。
误解2:公司上市需要折扣价来吸引新的投资者
- 传统的IPO之所以有路演环节,是因为企业与大型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距离远,需要投行起到桥梁作用。上市企业是投行的客户,但这些机构投资人更是投行必须满足的老顾客。
- 传统IPO以过于大的折扣,吸引投资者并方便他们快速获益。然而在直接上市中,所有投资者都以市场出清价格进入市场,这一价格会为公司匹配最适合的投资者。伟大的公司会吸引到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价格合理的好公司也会吸引到不错的投资人。
- 对于要建立长期关系的公司和投资者来说,直接上市是一个更平等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询价建立一种交易性质的关系。机构投资人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寻找有前景,并仍是私营状态的公司,与之建立关系并进行投资。
- 投资银行为传统IPO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但在直接上市中,他们的角色会从承销商转变为更偏向协调者的顾问。Slack直接上市时,摩根史坦利就利用从Spotify案例中学到的经验,帮助实现了Slack的稳健开盘和完美操作。
误解3:IPO是融资行为
- 因为私募资金充裕,很多公司会更久地保持私营状态,鉴于这一现象,与其说IPO是一个融资事件,倒不如说是一种为了确保业务“运转良好”并保持稳健和持久的举措。如今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公司在进入公开市场时,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财务表现、盈利模式和现金流。
- 在IPO的融资层面,公司会以低于市场清算价格的水平上市,调整至满足公开市场流动性(约10%)和公司需求的价格。以Zoom为例,其上市流通股,即IPO时释出的股份为8%,约2100万股,IPO发行价为每股36美元(投资银行的承销价格,亦即路演后机构投资人的购买价格),IPO开盘价为65美元,到2019年7月初的市价为85-90美元。上市时公司和献售股东总共筹集了大约7亿美元,根据这些股票2019年7月初的价值,上市时大概留下了12亿美元的差价空间,被机构投资人拿走了。
误解4:需要融资的公司不能直接上市
- 与其通过IPO融资,人为地进行折扣,发售比实际需求更多的股票,不如在私营状态时进行融资,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启动DPO。把融资和上市分开,公司可以更好地确定股票的发售数量和市场价格,也不需要给出过大的折扣。
- DPO以后,有了上市公司身份,就可以作为一个成熟的发行人进入资本市场,按照自身情况,進行現金增資,自行决定融资时机及金额。
误解5:公开市场投资人不喜欢直接上市
- 对这个问题,投资人主要有两个疑虑:直接上市不存在价格升值;直接上市没有锁定期,无法预测抛售的压力。
- IPO的折价定价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一个缺陷。上市时股价被低估了,而把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留在了谈判桌上(被投资银行的客户拿走了),因此上市后股价上涨,对公司几乎没什么好处。
- 坦率地说,对于上市公司的理想股东——机构投资人而言,折价相对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流通股在典型的IPO中占比微不足道,完全不能与持股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共同基金相比。因此,只有当解锁期过后,市场有了更多的股票时,才会有更大的流动性,投资人才能更大规模持仓。而直接上市解决了这种时间上的错配。
- 锁定期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提供很强的预测性。从流通股中获得的任何好处,都会因数量有限和波动加剧而丧失。
- 直接上市没有180天锁定期,现有股东(包括员工)可以出售股票。新的投资者可以完全持仓,人为限制新发股票的非流动性也会被消除。理想情况下,如果价格合适,市面上将会有足量的可交易股票,因此就不会有很高的波动性和持续的抛售压力——这才是公司和投资者所希望的可预测性。
误解6:只有“知名”品牌才能直接上市- 对Spotify及Slack这样的DPO“先行者”,或许知名度很重要。但随着直接上市越来越受欢迎,知名品牌与否将不会那么重要。- 如今媒体对科技公司都有大量报导,市面上有很多可用信息,因此如果一家公司足够优秀可以上市,各种投资者都会迎上来。而投资人要做的,不论是传统IPO还是直接上市,就是在那些公司在上市前了解它们。因此,即使要上市的公司并不是一家高人气、面向消费者的品牌,但至少在投资圈,这家公司也会是有知名度的。- 有人会问,散户或者个人投资者呢?事实上,散户配售(面向个人投资者的股票数),通常只占所有IPO配售的10%或更少。对于成功的IPO来说,这并非是关键的投资者来源。另外,直接上市的好处是,散户股东与投资机构的门槛是一样的。
Jamie专文,最后的结论,强调目前的IPO规则已经存在几十年,是时候进行创新了。如果上市的目标不仅是筹集更多的资金,而是要建立长期的企业发展,上市的机制就应该进行变革。“直接上市”还处于早期阶段,SEC可能会逐渐改变规则,以适应更多的创新。Jamie说的对,他的文章写于2019年7月, SEC已于2020年12月核准新政:DPO上市时也可以募集资金。
(纽交所主席Stacey Cunningham宣布直接上市新政的推文,2020/12/23凌晨)
(纽交所SR-NYSE-2019-67的第二号修正案,直接上市新政的主要内容,2020/6/22)
美国SEC在去年(2020)12月22日宣布,对纽交所申请直接上市企业可以进行融资的计划予以批准,这意味着在传统IPO流程之外,为企业上市提供了一个新选择。对企业来说,直接上市意味着无需聘请投行担任承销商,也不需要正式路演及股东禁售期,有助于企业减少发行成本,并促进股票流通。
纽交所主席Stacey Cunningham,也发表声明,欢迎这个新政,称此举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为普通投资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在企业正寻求此类创新之际,为它们提供另一条上市途径。
事实上,纽交所早在2019年12月11日就提出了申请,SEC的最终批准拖了一整年。SEC在2020年8月26日原则批准并公示,但“机构投资者委员会”(CII, Council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一个代表退休基金及大学基金的行业协会)于9月8日提出异议,认为该计划将“大大放宽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准入”,会削弱对投资者的保护,加大股东起诉上市过程重大错误陈述或遗漏的难度。纽交所则驳斥了这个说法,最后SEC同意了这个DPO新政。
前面讨论到直接上市称为DPO(Direct Public Offering)可能不太正确,因直接上市并无O (Offering,“提供新股”对外募资)。但随着直接上市也可以募资的新政实施,直接上市简称为 DPO,已并无不当。
在私募股权世界,代表硅谷力量的VC/PE及创业项目,一向对代表华尔街力量的投资银行,有一些意见,认为华尔街长年主导的 IPO 承销服务已经失去作用,需要革新传统的IPO,DPO或许提供了一条更合理的上市途径。已经DPO上市的四家公司,上市后的表现都还不错,促使大家更正面的去检视DPO这个新的选项。
投行在证券发行中起到帮助公司合规、发行询价、承销及稳定发行等重要作用,市场寄希望于实力雄厚的投行及券商对投资者权益负起保护责任,有投行深度参与而比较复杂的上市程序,或许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而且,即使是DPO上市,投行还是有它的角色,在有关DPO的报导中,所谓“华尔街慌了!”“投行大震动”、“敲响了IPO投资银行家的丧钟”等观点,可能言过其实了。
DPO成为上市的另一种选择,是对传统IPO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会完全取代IPO,DPO也尚难成为市场主流。
参考资料:
-“All about Direct Listings”,Jamie McGurk,Andreessen Horowitz (亦名"a16z"),2019/7/2。
-“直接上市和IPO有什么不同?”(前述Jamie McGurk文章的部份中译),曹玮钰编译,2019/7/14。https://www.sohu.com/a/326796100_649045
-Palantir官网,提供不同产业及场景的解决方案:ttps://www.palantir.com/solutions/
-“深度:从副项目到9亿美元估值,项目协作工具Asana是如何做到的?” 达达 ,2018/3/14。https://36kr.com/p/1722335068161
-“Palantir分析:商业模式画布、SWOT、垄断特征以及7个商业模式”,阿拉灯神丁Vicky,2019/7/26。https://www.bobinsun.cn/palantir/2019/07/26/Palantir-Analysis-09/
-微信公众号“老约客谈VC” VC基础概念8:“从软银投资Uber 谈发新股与卖老股”,2018/1/2
转自老约客谈VC 作者 老约客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compo@mail.com
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科创板IPO十大类典型案例科创板IPO十大类典型案例...企业上市法商研究院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证监会核发IPO批文证监会核发IPO批文...证监会发布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证监会同意创业板IPO注册证监会同意创业板IPO注册...证监会发布不喜欢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